由古到今話隱士
作者:不詳 (字數:1000字作文)
陶潛,又名陶淵明,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幼年失去父母,只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因外祖父是當代名士,自然喜歡舞文弄墨,所以陶潛在外祖父的藏書閣里閱讀了許多古籍,了解了歷史時事。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質逸四海”和“性本愛秋山”兩種不同的志趣。
可惜,他竟如仕途後,雖抱著“大濟蒼生”的鴻圖偉願,但因社會統治階級的黑暗與腐敗,最終決定辭官歸里,躬耕自資,做一位隱士,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
《五柳先生傳》里的五柳先生就是陶潛的生活寫照。他的志趣是讀書、飲酒、寫文章,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生活雖過得艱難,“但使願無違”是他的宗旨。他的確是一名高潔的隱士。
隱居陋室,與世俗格格不入,在有的人看來是逃避現實,膽怯懦弱的表現。只有他勇敢地通貪污腐敗作鬥爭,為民伸張正義,才能算是一位勇者。做一名“田園詩人”,對社會、對人民有什麼貢獻?但事實上,我不認為陶潛是在逃避,這應該是一種灑脫。為了維持自己“不染淤泥”的品質,為了活得瀟灑,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讓一切世俗紛擾隨風而逝吧!自己雖無力改變現實,也決不能屈於現實。安貧樂道,才應是自己真正的人生態度。淡泊寧靜,拋開功名利祿,自己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他是一名成功的隱士。
回望過去,歷史上不也還有一些如陶潛一般的隱士嗎?戰國時代的莊子,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當時世道污濁,為主張精神世界的逍遙自在,也選擇了退隱;春秋戰國末期的范蠡,輔佐越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在舉國歡慶時急流勇退,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以避過吳王怕功高蓋主的殺戮。他選擇了在最適當的時候隱退,用敏銳的眼光洞察了時局,成為一名值得後人借鑑經驗的智者。
而如今社會,還有沒有隱士,就不得得知了。隱士即為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的也不作此努力的人,大都因不滿社會現實而隱居山林。
處在這個光明社會的我們,應該以建設國家為社會服務為己任,不應以避開現實為志向。因為我們的國家已從古代的封建、落後、黑暗到今天的日益蓬勃。在那時,隱士是高尚的:而如今,建設者是高尚的。
從陶潛的等眾多隱士中,我們可以學到潔身自好,剛正不阿,那就以此作為我們的品質,建設這個美好的社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