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夏侯惇傳》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

原文:

夏侯惇,字元讓,沛 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太祖征陶謙,留惇守濮陽。
張邈叛迎呂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輕軍往赴,適與布會,交戰。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惇將韓浩乃勒兵屯惇營門,召軍吏諸將,皆案甲當部不得動,諸營乃定。遂詣惇所,叱持質者曰:“汝等凶逆,乃敢執劫大將軍,復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持質者惶遽叩頭,言:“我但欲乞資用去耳!”浩數責,皆斬之。惇既免,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顧質。由是劫質者遂絕。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①,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鄴破,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二十一年,從征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賜伎樂名倡。令曰:“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二十四年,太祖軍於摩陂,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拜前將軍,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將軍,數月薨。
(選自《三國志》)
[注釋]①陂(bēi):池塘。②太祖:魏太祖曹操。

譯文/翻譯:

夏侯惇,字元讓,是沛國譙地人,夏侯嬰的後代。十四歲就跟隨老師學習,見有人羞辱他的老師,夏侯惇就殺了他,從此因剛烈而聞名。
魏太祖曹操開始起兵的時候,夏侯惇常擔任副將,跟隨魏太祖征戰。魏太祖任奮武將軍時,任命夏侯惇為司馬,讓他另外領兵駐紮在白馬,後來升他為折衝校尉,兼任東郡太守。魏太祖曹操征討陶謙,留夏侯惇駐守濮陽。
張邈叛變投降呂布,魏太祖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軍隊輕裝前往救援,正好與呂布的軍隊相遇,雙方交戰。呂布軍退回,於是呂布趁機進入濮陽,突襲獲得夏侯惇軍隊的軍用物資。呂布又派將領假裝投降,趁機一起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寶物和資財,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驚惶恐。夏侯惇的部將韓浩於是指揮軍隊駐紮在夏侯惇軍營門外,把軍中的官兵將領都召集起來,讓他們放下鎖甲管好屬下都不許動,各個軍營才安定下來。韓浩於是前往夏侯惇的住所,斥責劫持人質的人說:“你們這些兇惡叛逆的傢伙,竟敢劫持大將軍,還想活嗎!況且我奉命討伐逆賊,難道會因為一個將軍的緣故而放縱你們嗎?”於是他又流著淚對夏侯惇說:“這才對得起國法啊!”於是他召集士兵攻打劫持人質的人。劫持人質的人嚇得直叩頭,說“我只不過是想要得到一些資財,然後就會離開!”韓浩多次斥責他們,並把他們都殺了。夏侯惇幸免於難,魏太祖聽說了這件事後,對韓浩說:“你的這種做法可以成為萬代的法則。”於是發布命令,從現在起,往後再有敢劫持人質的,都應該一起攻擊,不必顧忌人質。從此以後,劫持人質的人就沒有了。
魏太祖從徐州回來以後,夏侯惇跟隨著他去征討呂布,被流箭射中,傷了左眼。夏侯惇又兼任陳留太守、濟陰太守,被授予建武將軍,封為高安鄉侯。當時正值大旱,蝗蟲四起,夏侯惇於是命令截斷太壽河的水築成池塘,他親自背負土塊,率領並鼓勵將士種植水稻,百姓依賴此得到好處。又調任河南尹。魏太祖平定黃河以北,夏侯惇是太祖大軍的後援。鄴城被攻破後,夏侯惇升任伏波將軍,還像原來一樣兼任河南尹,讓他能夠根據情況靈活處理事務,不被規章制度限制。建安十二年,太祖記錄夏侯惇前後的功勞,增封城邑一千八百戶,連同以前的一共為二千五百戶。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隨魏太祖征討孫權回來,太祖派他督率二十六軍,留守居巢。魏太祖賜給他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命令上說:“魏絳因為與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建安二十四年,魏太祖在摩陂駐軍,太祖經常讓夏侯惇與他同乘一輛車,特別表現親近重視,允許夏侯惇平時出入太祖的內室,其他將領們沒有人能比得上。後任命夏侯惇為前將軍,統率諸軍回到壽春,遷徙召陵並駐紮在那裡。魏文帝繼承王位後,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幾個月後夏侯惇就去世了。 
《三國志·夏侯惇傳》《三國志·夏侯惇傳》(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三國志·夏侯惇傳》原文及翻譯0
《三國志·夏侯惇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