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字弘憲,世為趙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李吉甫,字弘憲,世為趙人。貞元初,為太常博士,年尚少,明練典故。昭德皇后崩,自天寶後中宮虛,恤禮廢缺。吉甫草具其儀,德宗稱善。李泌、竇參器其才,厚遇之。陸贄疑有黨,出為明州長史。贄之貶忠州,宰相欲害之,起吉甫為忠州刺史,使甘心焉。既至,置怨,與結歡,人益重其量。改郴、饒二州。會前刺史繼死,鹹言牙城有物怪,不敢居。吉甫命菑除其署以視事,吏由是安。
憲宗立,以考功郎中召,知制誥。俄入翰林為學士,遷中書舍人。吐蕃遣使請尋盟,吉甫議:“德宗初未得南詔故與吐蕃盟自異牟尋歸國吐蕃不敢犯塞誠許盟則南詔怨望邊隙日生。”帝辭其使。中書史滑渙素厚中人劉光琦,凡宰相議為光琦持異者,使渙請,宦人傳詔,或不至中書,召渙於延英承旨,即為文書,宰相至有不及知者。由是通四方賂謝。吉甫請間,劾其奸,帝使簿渙家,得貲數千萬,貶死雷州。由是帝愈倚信。
元和二年,杜黃裳罷宰相,乃擢吉甫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吉甫連蹇外遷十餘年,究知閭里疾苦,常病方鎮強恣,至是為帝從容言:“使屬郡刺史得自為政,則風化可成。”帝然之,出郎吏十餘人為刺史。又度李錡必反,勸帝召之,使者三往,以病解,而多持金啖權貴,至為錡遊說者。吉甫曰:“錡,庸材,而所蓄乃亡命群盜,非有鬥志,討之必克。”帝從之。詔下,錡眾聞兵興,果斬錡降。以功封贊皇縣侯,徙趙國公。
德宗時,義陽、義章二公主薨,詔起祠堂於墓百二十楹,費數萬計。會永昌公主薨,有司以請,帝命減義陽之半。吉甫曰:“昔漢章帝欲起邑屋於親陵,東平王蒼以為不可。故非禮之舉,人君所慎。請裁置墓戶,以充守奉。”帝曰:“吾固疑其冗,減之,今果然。然不欲取編民,以官戶奉墳而已。”吉甫再拜謝。帝曰:“事不安者第言之,無謂朕不能行也。”
八年,回鶻引兵自西城、柳谷侵吐蕃,塞下傳言且入寇。吉甫曰:“回鶻能為我寇,當先絕和而後犯邊,今不足虞也。”既而果邊吏妄言。自蜀平,帝銳意欲取淮西。方吉甫在淮南,聞吳少陽立,上下攜泮,自請徙壽州,以天子命招懷之,反間以撓其黨。會討王承宗,未及用,會暴疾卒,年五十七。帝震悼,賻外別賜縑五百恤其家。及葬,祭以少牢,贈司空。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七十一》)
【注】異牟尋,南詔第六代國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置怨,與結歡 置:放棄
B.帝使簿渙家 簿:登記
C.事不安者第言之 第:次第
D.今不足虞也 虞:憂慮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德宗初未得南詔∕故與吐蕃盟∕自異牟尋歸國吐蕃∕不敢犯塞∕誠許盟∕則南詔怨望∕邊隙日生
B.德宗初∕未得南詔∕故與吐蕃盟∕自異牟尋歸國∕吐蕃不敢犯塞∕誠許盟∕則南詔怨望∕邊隙日生
C.德宗初未得南詔∕故與吐蕃盟∕自異牟尋歸國∕吐蕃不敢犯塞∕誠許盟∕則南詔怨∕望邊隙日生
D.德宗初∕未得南詔∕故與吐蕃盟∕自異牟尋歸國吐蕃∕不敢犯塞∕誠許盟∕則南詔怨∕望邊隙日生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翰林”,古代的官名,始設於唐代,由文學侍從中的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擔當詔書的起草乃至**的制定工作。
B.“方鎮”,也稱藩鎮。唐朝政府在邊要州地設定都督府、節度使、經略使,後演變為“藩鎮”,父死子襲,掌握軍政大權,雄據一方。
C.“薨”,指死亡。古代對死亡有專門的稱呼,天子、諸侯或皇后死稱“崩”,皇子、公主或寵妃死稱“薨”,一般人死稱“卒”。
D.“少牢”,指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用的牲畜,祭祀時用羊、豬各一隻,稱為“少牢”;用牛、羊、豬各一隻,稱為“太牢”。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吉甫氣量宏大,膽識過人。與陸贄的交往,體現了他非凡的胸襟;而在郴、饒二州任上,他則用行動消除了大家對神怪的恐懼心理。
B.李吉甫閱歷豐富,洞悉時弊。正是他的讓刺史能夠自主處理政事的建議,才使社會風氣得以轉化,方鎮放縱的弊病得以消除。
C.李吉甫明典遵禮,敢於諫言。他用漢章帝的事例來勸喻皇帝要慎重對待自己的行為,而他的建議也得到了皇帝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D.李吉甫遠見卓識,知人明事。他知道李錡必會zao6*反,並果斷勸說皇帝予以討伐,而對回鶻將要侵犯唐境的謠言也給予準確的分析。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吉甫草具其儀,德宗稱善。李泌、竇參器其才,厚遇之。
②自請徙壽州,以天子命招懷之,反間以撓其黨。
參考答案
1. C 【解析】第:只管。
2. B (“德宗初”為時間狀語,後面停頓,排除AC;“國”和“吐蕃”都是名詞,不可連在一起,中間停頓,排除AD;故選:B.譯文為:德宗初年,沒有得到南詔,所以與吐蕃訂立盟約.自從異牟尋歸附朝廷,吐蕃不敢侵犯邊塞,如果答應訂立盟約,那么南詔就會怨恨,邊境矛盾一天天加深.)
3. C【解析】天子、皇后死稱“崩”,諸侯、皇子、公主或寵妃死稱“薨”,大夫死稱為“卒”,士死稱為 “不祿”,一般人死稱為“死”。
4. B【解析】“使社會風氣得以轉化,方鎮放縱的弊病得以消除”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
5. (1)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禮的禮儀,德宗稱讚。李泌、竇參器重他的才能,優厚地對待他。(共5分,重點詞語“草具”“稱善”“器”“厚遇”各1分,語意通順1分,意思對即可)
(2)李吉甫自己請求調任壽州,用天子的詔命去招撫吳少陽,用反間計來擾亂他的黨羽。(共5分,重點詞語“徙”“招懷”“反間”“撓”各1分,語意通順1分,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李吉甫,字弘憲,世代是趙郡人。貞元初年,擔任太常博士,年紀還小,明白熟悉典故。昭德皇后去世,從天寶以後皇后位置空缺,恤禮廢棄缺失。李吉甫起草制定恤禮的禮儀,德宗稱讚。李泌、竇參器重他的才能,優厚地對待他。陸贄懷疑他有朋黨,朝廷把他調出京城擔任明州長史。陸贄被貶到忠州,宰相想加害於他,起用李吉甫為忠州刺史,使他甘心(效命)。李吉甫到了忠州以後,放棄舊怨,與陸贄交好,人們更加敬重他的氣量。改任郴、饒二州刺史。適逢前任刺史相繼死去,人們都說牙城有神怪,不敢居住。李吉甫命人清除雜草修整官署來處理政事,官吏由此心安。
憲宗即位,李吉甫憑藉考功郎中的身份被召見,任知制誥。不久進入翰林院,擔任翰林學士,升任中書舍人。吐蕃派遣使者請求重溫過去的盟約,李吉甫建議:“德宗初年,沒有得到南詔,所以與吐蕃訂立盟約。自從異牟尋歸附朝廷,吐蕃不敢侵犯邊塞,如果答應訂立盟約,那么南詔就會怨恨,邊境矛盾一天天加深。”皇帝拒絕了吐蕃使者的要求。中書史滑渙一向與宦官劉光琦關係密切,凡是被劉光琦所反對的宰相的意見,劉光琦就讓滑渙向皇帝請示,宦官傳達詔書,有時詔書不到中書省,皇帝就在延英殿召見滑渙接受聖旨,寫成文書,宰相甚至到了有不知道情況的地步。滑渙因此收受各地賄賂的財物。李吉甫請求單獨言事,彈劾滑渙的奸惡,皇帝派人登記清查滑渙的家產,得到錢財數千萬,將滑渙貶死雷州。由此皇帝更加倚重信任李吉甫。
元和二年,杜黃裳被罷免宰相,朝廷就提拔李吉甫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吉甫艱難任職地方官十多年,詳知民間疾苦,常憂慮方鎮強大放縱,到這時向皇帝從容地說:“假使屬郡刺史能夠自主處理政務,那么風俗教化可以形成。”皇帝認為他說得對,調任郎吏十餘人為刺史。李吉甫又揣測李錡一定會反叛,勸皇帝召見他,使者多次前往,李錡以有病為藉口不奉命,同時多拿錢財賄賂權貴,以至有的權貴為李錡說情。李吉甫說:“李錡,是庸材,而他所蓄養的是些亡命盜賊,沒有鬥志,討伐他一定能夠獲勝。”皇帝聽從了他的主張。詔令下達,李錡的部下聽說朝廷興兵討伐,果然斬殺李錡投降。李吉甫因功被封為贊皇縣侯,晉封趙國公。
德宗時,義陽、義章二公主去世,皇帝下詔在墓地修建祠堂一百二十間,花費數萬計。適逢永昌公主去世,有司請命,皇帝命令減為義陽公主祠堂規模的一半。李吉甫說:“從前漢章帝想在先人的陵地修建食邑的屋舍,東平王劉蒼認為不可以這樣做。所以不合禮制的行為,國君應該慎重去做。請減少設定守墓的民戶,來充任守護供奉的職責。”皇帝說:“我本來就懷疑它多餘,就減少了它,現在果然如此。但是我不想使用平民,用官府的罪役戶守墳就可以了。”李吉甫再次拜謝。皇帝說:“不利於社會安定的事情只管進言,不要以為我不能實行。”
八年,回鶻率軍從西城、柳谷侵占吐蕃,塞下傳言將要入侵唐境。李吉甫說:“回鶻成為我們的敵人,應會先斷絕與我們的友好關係,然後再侵犯邊境,現在不值得憂慮。”不久,果然證明邊吏隨意亂說。自從蜀地平定,皇帝決意要攻取淮西。李吉甫正在淮南,聽說吳少陽自立,上下離心,李吉甫自己請求調任壽州,用天子的詔命去招撫吳少陽,用反間計來擾亂他的黨羽。這時恰逢討伐王承宗,他的辦法還沒來得及用,遭遇急病去世,時年五十七歲。皇帝震驚悲悼,除按慣例饋贈之外,又另外賞賜五百匹細絹撫恤他的家屬。等到安葬,用少牢之禮祭祀,追贈司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李吉甫,字弘憲,世為趙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李吉甫,字弘憲,世為趙人”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