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
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
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
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
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
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
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
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
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
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
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
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
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套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
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
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
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
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
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
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
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
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
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
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
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
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謗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
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
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
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
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
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謗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
不能增長。小謗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
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生。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
即是小謗;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
《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
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
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
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
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
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
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需覓大善知識,解最
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
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
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
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
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
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
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
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
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們,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
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zheng6*法;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
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向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
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為傳見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da6*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
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冓期嶺南有佛出世。
0
猜你喜歡
復活(中)-第二部-09
《復活》 聶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清史稿》 ◎禮一(吉禮一) 自虞廷修貝姨(下)-15
《貝姨》 下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清史稿》 ◎藩部三 ○四子部落 茂卷三十 王大使威行部下 李參軍冤報生前
《初刻拍案驚奇》 詩曰:冤業相報,自古有之。一作一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晉書》 ◎陸機(孫拯 弟雲 雲弟耽卷二十九 論語十一
《朱子語類》 ◎公冶長下 △子路有聞章 問說唐三傳-第24回-飛鈸僧連傷二將-竇一虎揭榜求婚
《說唐全傳》 不表番營討戰,再言軍士報入帥府:&q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西遊記》 話說唐僧師徒三眾,脫難前來,不一卷十七 志第十二
《隋書》 ◎律歷中 夫歷者,紀陰陽之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三國演義》 卻說諸葛丞相在於成都,事無大小,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漢書》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軍為官。先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北史》 ○李靈(曾孫元忠 渾 弟子璨說唐三傳-第19回-薛丁山山寨成親-竇一虎歸唐平西
《說唐全傳》 再言竇小姐令嘍羅將丁山推出斬首,正要卷二十五 魏四
《戰國策》 ○獻書秦王 ……獻書秦王曰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宋史》 ◎五行一上 水上 天卷四十六 論語二十八
《朱子語類》 ◎季氏篇 △季氏將伐顓臾章卷十七 同窗友認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
《二刻拍案驚奇》 詩曰: 萬里橋邊薛校書,枇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兩打祝家莊
《水滸傳》 詩曰: 虎噬狼吞滿四方,三卷六十三 表第一
《遼史》 ◎世表 天開於子,地辟於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