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楚竹簡,上海博物館藏(4)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孔子見季桓子”全文總計二十七簡,折損相當嚴重,竟無一支完簡。簡最長者50.2厘米,最短者僅9.5厘米;簡寬0.6厘米。完簡當在54厘米左右,三道編繩。竹黃面書寫文字,竹青面留白。竹簡上留天頭下留地腳。文字書寫在第一編繩和第三編繩之間,完簡的書寫文字當在四十字左右,全篇現存554字。書法神奇峻秀,清新爽朗,在方圓兼備、剛柔並濟的筆觸中,時時透露出一股瀟灑飄逸勁健雄肆的風神,如果說,其它楚簡向人們展示的是各種各樣尚不十分成熟的隸化品格的話,那么,《孔子見季桓子》就以它的波狀筆畫(如 恐 、 仁 、 則 )和向左下半包圍的結構(如子、可等),以及間或顯露的蠶頭燕尾和楷化筆意,向我們證明,楚簡已有相當成熟的隸書了。
筆者曾將《孔子見季桓子》雙鉤響拓後詢之於大方之家(見上圖),無不驚為隸書傑作的。我們知道,楚簡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批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在此之前,中國系統的文字形態是甲骨文和金文,但甲骨文和金文一是刻二是鑄,它們都與毛筆書寫無關,從嚴格意義上說,它們都不是書法。沒有毛筆順時序的一次性揮寫,就沒有書法藝術。因此,毛筆書寫是中國文化發展史,特別是中國文字史和中國書法史最重要的關節。由於毛筆筆毫柔軟的緣故,又由於書寫姿勢和書寫習慣的改變,當然,更由於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感悟和審美需求,毛筆書寫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創造了筆畫——點橫撇豎捺。我們來看看附圖二和附圖三:“迷”、“逃”、“德”字的點,“士”、“皇”的橫,“人”、“仁”的撇,“樂”、“女”、“夫”的捺,等等。所有這些,你在甲金文字中是找不到的,它們只是線條化的產物,而楚簡用毛筆書寫開闢了中國文字和書法筆畫化的時代。《孔子見季桓子》只是楚簡書法的冰山一角,深刻發掘其書法史意義和書法美學價值,對於繁榮當代書壇法創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如果我們的各級書協組織,廣大的書法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都能有意識地關注楚簡書法,積極開掘由楚簡構成的巨大的藝術寶庫,中國的書法藝術必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楚簡必將成為中國書法創作的又一個巨大源頭。
2018-4-4 9: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