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魏晉>> 王獻之《中秋帖》正文

王獻之《中秋帖》

作者:王獻之 書體:草書

王獻之《中秋帖》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為晉王獻之書 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此帖中的字,《十二月帖》中全有,而且文意相似,有人認為此帖為米芾從王獻之《十二月帖》中節臨,甚有道理。從帖中看,的確有不少米芾的手性。《書斷》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王獻之擅長字間連屬,所謂“一筆書”,此帖即是。《中秋帖》最大的特點,也就是行氣貫通,一瀉千里。相連屬映帶,有實連和意兩種情況,所謂實連,即一筆寫成,如“不復不得”,意連,即筆畫並不相連,而起止之間,承接分明。當然,實連是此帖的特點。實連的關鍵處在於點畫與點畫之間的承接。上一筆雖然接續下一筆,然而必使此筆寫得圓滿,才能從容而不凌亂。承接交代,或提筆暗過,順帶調整筆鋒,或筆鋒翻折、鏇轉,總是筆下發力。轉筆為二王筆法的關鍵,過度輕巧,即中即側而不失其度。後世只知中鋒,改變方向時,不免故為頓挫,那就不是山陰法了。臨習《中秋帖》,容易出現過多無謂的連筆的現象,即使連筆,又難以做到原帖那樣的節奏分明,所以不得其行氣,只得其糾纏。映帶之法,有兩點至為重要,其一為心中常存點畫完整之形,其二為相連似出於無意,一經設計,或力不從心,就不免東施之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