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書法欣賞>> 漢隸《石門頌》臨習教程(3)正文

漢隸《石門頌》臨習教程(3)

作者:不詳 書體:書法家

二、《石門頌》結字的特徵及臨習要點

1、以方為主,因字立形:

漢隸結字多呈扁形,《石門頌》字形則近方,原因之一是不像一般漢碑那樣強調波磔和橫劃主筆,其二是點劃之間特別是橫劃之間比較寬鬆,其三是字的下部往往處理的很開闊。所謂因字立形,則是根據每個字的點劃多少、結構特點,或扁或方或長或短或大或小,隨其自然,不拘一格。這些特點,對於初臨者較難把握,要多讀多臨,時間長了,便可悟得規律。

2、點劃呼應,收放有致:

舉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此乃《石門頌》又一突出特點。“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飛起,處理得極大膽,與向左下取勢的撇遙相呼應,整個字頓時活了起來;“截”字捺寫得極短小,與左半部的寬大形成鮮明對照,整個字既有奇趣,又非常穩實;“焉”字的右折轉放得很開,成一個大弧,裡邊四點天地廣闊,全字顯得豪放宕逸。類似例字俯仰皆是,讀者慢慢把玩,自能體會妙處所在。作為臨習,此點更難掌握,特別是要收放呼應得恰到好處,單有一般的用筆、結字辦法遠遠不夠,要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構圖能力,才能把握好分寸。這隻有勤於臨池,苦苦磨鍊,別無它途。

3、偏旁多姿、相映生趣:

過去有漢隸的偏旁多呈獨立存在之說,這大概是與行草書相對而言。其實,每一偏旁的處理都要考慮與其相對部分的關係,而作相應的調整,這在《石門頌》中顯得尤為突出。譬如“誠”字的“言”旁,“口”有意向左下拉出,這樣單看“言”本身就失去了重心,但與右邊“成”的取勢恰成呼應,使整個字顯得穩而不板;“明”字的“目”旁下部明顯向右傾斜,而“月”卻有意向左取勢,使全字既穩住了重心,又頓生妙趣;“鑿”字的“殳”寫得很扁,下部形成的空顯然偏右,而“金”大膽地補入空中,再用撇放捺斂的特殊手段救之,包括下部幾筆一同向左取勢,使整個字斜而不倒,奇趣橫生。此類例字隨處可舉,無須一一羅列,其關鍵所在是有意製造矛盾或者說是造險,而後解決矛盾或者說收拾險情,從而寫出新景象。當然,這種本領更要慢慢鍛鍊體驗,不可操之過急。

4、松而不散,灑脫大度

此點是《石門頌》的最顯著特徵。由於其點劃瘦挺,體勢寬博,線條之間便不那么緊密;又由於其結字富於變化,便顯得少嚴謹之“規矩”,而這種“松”和“亂”恰恰是其姿態萬千之所在。譬如“履”、“益”、“城”、“永”等字,好多點劃有意斷開,筆勢相左,但就整字看,搭配極得體,若把其排列規矩,筆筆粘合,則頓失情趣。

當今,寫《石門頌》者不多,寫得好者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時候,出現了散亂欹斜,那就更談不上灑脫大度了。所以前邊提到臨寫此碑前,最好能在平整規矩一路漢碑上先下下功夫,原因即在於此。

漢隸《石門頌》臨習教程

意臨

顧名思義,取其意臨之即為“意臨”,要臨出意趣,寫出性情。這要有很好的“實臨”基礎,要達到能夠“背臨”的程度,即不看《石門頌》範本,憑記憶隨意取碑中字,均可將其點劃形態、位置結構寫得準確。“背臨”猶如中學生背課文,合上書不可掉字丟句。而“意臨”則如朗誦不是一般的背讀,要把詩文描寫的情感表達出來。由“實臨”至“意臨”,在學書過程中是一步很不容易的升華,蘊含著質的飛躍。

首 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