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隸書《任城王墓刻石》(2)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附錄: 《濟寧東漢任城王墓題記刻石初探》 (田立振、田超著)

山東濟寧蕭王莊墓群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原有土塚九個,現僅存四個(編號M1—M4)。以住文物調查發掘資料表明,這此土塚即為東漢任城國王及其配偶的墓葬。1992年,濟寧市文物局對一號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進而修復開放,再現了漢任城王陵寢地宮的壯麗景觀。一號墓已被盜掘,但墓葬結構尤其是大量題記刻石,為研究漢代諸侯王葬制與書法藝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而引起了文物界書法界的重視。

關於本墓的結構形制,以往筆者曾作過淺論(1)但題記刻石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為此,筆者從疏理資料入手,就題記刻石的書法特點及相關問題作一初歩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學界同仁的研究興趣。

一、題記刻石的出土概況

蕭王莊一號漢墓位於濟寧市北郊蕭王莊南側。現存土塚直徑60米,高12米。墓葬座北朝南,由墓道,東西耳室、墓門、甬道、前室、後室、迴廊、題湊石牆等部分組成。墓道殘長22.8米,寬2.7—3.8米,其中部東西兩側設對稱耳室,室內分別放置車馬明器和炊廚器。墓道北端靠墓門處疫前後封門牆兩牆,門扇無存,墓室南北長15.89米,東西寬15.9米,高8.35米。墓門後有甬道前室。前室為橫長方形,放置大量陶器,後室為縱長方形,中置棺床,棺槨已焚,人骨朽亂,出土少量玉器和銀縷玉衣片,迴廊圍繞前後室一周,題湊石牆在迴廊外側,曲折呈凸字形。整個墓室外以題湊石牆作墓框,內以磚牆分隔各室,上以2或3層契形磚券頂,磚券之上再覆以石塊,下以石板和2至3層磚鋪底。頂石邊緣緊扣石牆,把整個磚室墓包圍在一個若大手石宮裏,建築十分考究,結構 具特色。掘出土物特點和題刻地名線索分析,該墓年代在東漢和帝時期,墓主人可能是東漢任城國始封王-----孝王劉尚。(2)

一號墓所用石材包括題湊石牆、頂石、封門牆、各室邊石、棺床邊石約4500餘塊,其中暴露在墓室內可觀睹的題記刻石計782塊,約有4000餘個單字。據修復石牆頂情況估計,埋壓在封土和石牆內的約是可見者的5倍左右,這麼多題刻,在我國已知漢基出土刻石中數量最多的,實為我國漢墓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

題湊石牆皆用方石塊除(拐角處)單道砌壘,石塊邊長近1米,厚25厘米左右(不少石塊上刻“R”字,即1漢R,約合23.5厘米,由此推知方石的邊長4漢尺)。《後漢書、禮儀制下》載“大喪”,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曰……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石牆石塊均打制規整,大小基本劃一,即文中所說的方石,可見東漢時題湊已用方石製作,如兩漢“黃腸題湊”之禮制。以往洛陽邙山東漢帝陵中也出土過這種石塊,有的銘刻“黃腸石”其作用應與黃腸木相類似。因此,我們說黃腸石當指帝王墓出土的石塊,一些中小型漢墓出土者不能籠統稱之

該墓黃腸石題刻大都在方石的側面(即厚度面),少有在平面上的,大多數為直接刻,少有先書後刻或朱書者,每石題刻為1—10字不等,以4—6字為多,銘刻內容大多為當時石工和送石者的地名和人名,少有數字、尺寸等。文字排列不外乎以下4種形式

1.地名、人名聯句,如“梁國已氏魏賢”、“金鄉陳能”、“梁國薄馬卯”、“梁國寧陵許文”、“魯國戴元”、“任城段伯”等。

2.地名、人名字聯句如須昌沐孫有大石十五頭等。

3.純地名或人名,如“梁國已氏”、“東平無鹽”、“東平須昌”、“富成”、“張吉”、“時生”、“元於昌”、“王交”、“李季”等。

4.數字或尺寸,如“十八”、“尺”、“尺一”、“九寸”等,它們大都刻在帶字石上,少有單純者。這4種形式分別構成了各項題刻字數的多 。

銘刻地名與《後漢書·郡國志》相對照,其中包括任城國及相鄰的封國、郡、縣名25處,計有任城國的任城縣,東平國及所屬富成、無鹽、須昌、東平陸、章縣、魯國及所屬魯、鄒、蕃、薛、文陽縣、梁國(郡)及所屬睢陽、寧陵、下邑、 () 、薄、已氏縣、山陽郡及所屬金鄉縣、高平侯國,沛國的滕(公丘)縣,較遠的縣侯國2處,有常山國的都鄉侯國,上黨郡的高都縣。這27處地名,對考證東漢地方行政制度區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成為推斷墓葬年代的佐證之一。

二、題記刻石的書法種類與特點

漢任城王墓題刻眾多,黃腸石均來自不同地方,題刻出自50餘位書刻匠之手,故書刻風格的多姿多彩。現依其書法作風,可將題刻作品分為四大類。

1.工整類:這類作品講究字的筆劃、結體和行氣的整體統一,字型較規整。如“東平陸 * ”、“東平無鹽”、“鄒祭尊石治章”、“鄒石治章”、“魯武央武”、“魯柏仲”、“時生”等。

2.率意類:這類作品雕刻隨意,筆畫不計長短,筆勢左右開張,結體或縱或橫,即隨字形而變,以橫勢為多,自然活潑。如“富成曹文”、“富成徐仲”、“山陽高平鐘生”、“金鄉陳能”、“金鄉韓光”、“薛公伯當”、“馬初”、“金 初治”、“魯柏元仲華”、“金山鄉吳伯石”、“魯中武”、“高都石”等。

3.拘謹類:這類作品字型較小,雕刻生疏,筆畫拘謹或增筆或減筆,字間無顧盼。如“魯國文陽張魚石”、“薛顏別徐文”、“平陸孫少”、“魯石工伯華”等。

4.飄逸類:這類作品似經過書丹,用筆精到,有波挑筆畫,線條有張力,結體寬博,筆勢開張,飄逸波筆尤其如此。與簡牘中的作品較為相似。如:“須昌沐孫有大石十五頭”、“伊意”、“無鹽逢”、“孫 ”、“下邑”等。

另外題刻繁筆字中,出了個別簡寫字,與文字相同的作品相比,它們或取字的偏旁,或簡單勾勒成字酷似今天的文字或字母。如“金鄉馬初”中的“鄉”字簡寫成“阝”或“卩”,“富成曹文”中的“曹”字簡寫象“乙”,它們是否在當時民間通行不可得知,但對繁筆字嘗試變革,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漢代書法從戰國發展而來,西漢時期既存在著多種書體。《漢書、藝文志》曰漢初有六體;《說文、序》說有八體,實際上只有大篆、小篆、隸書三種不同的字型。目 * 古資料表明,大篆在漢代已基本不用,小篆亦非秦時的風貌,用途也很少。隸書是漢代新興使用的字型,它由戰國古隸直接發展而來,在西漢初期完成對篆書體勢改造後,其基本框架既已確立,後來隨著筆畫的豐富,隸書分為草書隸書、美術隸書、通俗隸書、典型隸書四大類型,其中漢代實用、現在常見的主要為通俗隸書和典型隸書兩大類型。

漢任城王墓題刻四類作品,其中前三類皆為無波挑隸書,整體特點是筆畫樸實、徑直,用筆率意,結體或縱或橫,依其自然,寫法簡捷、通俗,充滿活潑之趣。是漢代民間較為實用的隸書。賴非先生把它們稱之為通俗隸書,筆者十分贊成。因而這三類題刻作品,應屬通俗隸書類型,而飄逸類作品,作者似受過一定的隸書書寫基礎訓練,波挑、占畫、結構均有章法可循。作品於灑脫中見穩健,藝術創作上有不少成功之處,應屬典型隸書類型。但較漢碑之典型隸書有明顯的差別。漢、碑隸書具有鮮明的波挑筆畫,用筆婉轉精緻,筆意豐富,筆勢飄逸,結體多取橫勢,法度森嚴,藝術性較強,是官方多使用的字型。該墓題刻這類作品不及漢碑,應屬民間的作品。

三、題刻中通俗隸書與典型隸書的關係

上面我們對題記刻石隸書進行了分類,並與漢碑隸書進行了整體比較,那麼兩類隸書的關係怎樣呢?目 * 古資料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線索。

漢代隸書的發展,大體經過了萌發、發展、鼎盛三個階段。戰國中期到西漢初期為萌發時期。此時期通俗隸書是書壇上的主角,由篆向隸的轉化,其基本骨架體勢的改造是由它完成的,書寫上變篆書的圓轉為方折,化圓為方,變弧線為直線,簡去多餘的筆畫,引進人材由長圓變為橫方,如長沙馬王堆帛書、江陵張山漢簡。而典型隸書此時才剛萌發。

西漢武帝至東漢前期為隸書的發展時期。其特徵主要表現在豐富筆畫這一中心內容上,通俗隸書除個別字的筆畫中保留篆意外,其基本筆畫均是樸實、率意、徑直、無波挑的,結體方正,自然活潑而無成法,如本地區的“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金鄉魚山刻石”等。而此時典型隸書的波挑筆畫卻得到長足發展,筆畫飄逸,線條舒展,體取橫勢,如居延漢簡,武威儀禮簡等。

東漢章帝至漢未為隸書的鼎盛時期。此階段通俗隸書依然保持著前期的特點,但它們中的楷書因素日趨明顯化,如定縣北莊漢墓黃腸石題刻,該墓黃腸石題刻等。而典型隸書本階段發展最快,用筆周到,波挑分明,筆畫飄逸,結構嚴謹,呈典雅俊逸之美。如本地區的“乙瑛碑”、“孔宙碑”、“鄭固碑”“武榮碑”等各具藝術特色。

漢任城王墓年代為東漢和帝時期,時間正處在隸書鼎盛時期的瓣段,黃腸石題刻充分表現出本時期有特點。定縣北莊漢墓黃腸石題刻與該墓最為相似,均是東漢通俗隸書之典型作用。有時題刻地名人名完全相同,則屬神奇的巧合。如“魯柏仲”、“魯田仲文”(圖 ),其中前者是柏元、仲華二人名的省寫,表明魯國的三位工匠曾先後為兩國王建墓。

綜上所述,通俗隸書與典型隸書是同宗同祖,即由篆書發展而來。在萌發期,無波勢筆畫占有上風,武帝以後,隸書筆勢改革轉而筆畫豐富,波磔筆畫與日俱增,典型隸書便從通俗隸書中分化出來,而通俗隸書則一直保持著無波挑的作用發展下去。伴隨著筆畫的豐富,人們對文字實用性和藝術性追求的不同,二者又沿著各自的道路並行發展,形成了各自的書法藝術特色。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通穀隸書因書寫便捷,廣泛使用於民間大眾之中,而典型隸書則因藝術美觀被上層文人提倡使用。但是下層民眾中這正是漢任城王墓題刻兩類隸書共存而數量懸殊的原因所在。也有文人、典型隸書在民間並有一定使用。

四、題刻通俗隸書中的楷書因素

如前所述,典型隸書從通俗隸書中分化出來後,日趨豐實規整化,然而,這種被藝術化、典雅化的隸書,而用筆複雜,囿於成法,逐漸脫離民眾,失去了大眾化這條生命線,故日趨僵化,漢未至魏晉僅百餘年的時間,綞被新書體所接替。相反,通俗隸書因用筆簡捷被民眾所實用,有著較強的生命力,它遵循自己的規律,在發展的同時,其內部正孕育滋長著一種新的書體----楷書的因素,並日趨明顯化,漢任城王墓鼂刻充分證明這一點,通俗隸書中不少字含有楷書的因素,筆畫帶有楷書的特徵。如“木”字旁寫成類似長點的撇筆,入筆重收筆輕,無挑法,與楷書的寫法接受,而典型隸書撇筆處入筆輕,至收筆處重按上挑;“長”字捺筆寫成一長點筆,這在楷書的行書寫法中常見,而典型隸書的寫法有明顯的燕尾挑筆;“東”字的撇筆收筆處為順筆出鋒,近似楷書的書法,而典型隸書則為回筆收鋒。雖然說它們不是那麼標準,但卻已具楷書的筆畫形態。這些代表著新力量新生命的因素,正是隸書向楷書轉化的原動力,換言之楷書的序墓即將慢慢地揭開。

關於楷書的形成,文獻記載眾說紛紜。學術界曾就文物資料的發現展開過討論,較為合理,權威的說法是“波折不甚明顯,稜角突出,比隸書易寫,又比章草規整的簡牘書體(即通俗隸書),就是早期的楷書,魏碑由此發展而來”;“富有生命力的通俗隸書,才是楷書形成的主要基礎。”從漢任城王墓題刻通俗隸書看,正是這樣,不過,典型隸書對楷書也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但楷書絕不是由典型隸書發展而來的。

本文簡單的結語是:

漢任城王墓題記刻石,數量眾多,彌足珍貴,對探討研究漢代隸書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隸書類型和文字演化方面,至於它的藝術性則遠不如該方面的意義那樣突出。正如書法家賴非先生所說:“濟寧漢任城王墓黃腸石題刻,勁直率真,為漢代通俗隸書之典型。魏晉真書筆蒼勢宕,概出於此類。探文字書藝之演變,其契機當在民間作品中”。

注釋:

①田立振、解華英《試論濟寧地區的兩漢諸侯王墓》、《漢 * 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6年

②田立振、傅方笙《山東濟寧肖王莊一號漢墓》,《考古學集刊》1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③賴非、王思禮《漢代通俗隸書類型》、《漢碑研究》齊魯書社1990年。

④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弱定縣北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4年第2期。

⑤黎泉《簡牘書法》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⑥同③。

東漢隸書《任城王墓刻石》

釋文:魯田文

東漢隸書《任城王墓刻石》

釋文:金鄉陳能

2019-04-26 14: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