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篆非隸《祀三公山碑》
作者:祀三公山碑 書體:篆書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書史的極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漢元初四年(117)刻,篆書,10行,行17—20字。現存於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上。
此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元廼賢《河朔訪古記》云:“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二十里封龍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廟’,廟有《漢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縣令王治岐重新訪得,始有拓本行世。碑文起首云:“□初四年,‘常山相隴西馮君到官,承飢衰之後,……”翁方綱考定為安帝元初四年(《兩漢金石記)。元氏縣還曾有另一通隸書《三公山碑》,據《河朔訪古記》雲,在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即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所著錄者。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立,晚於篆書《三公山碑》六十五年。此石久佚。
《祀三公山碑》是書法中的變體。說其是篆書,則其結字方正,許多字壓扁,筆劃有許多簡省的地方,有些字末筆呈拉長的垂下的尖筆出鋒,可看作是隸書波磔筆法的一種變形處理。說是隸書,則其結體方法多是篆法,有些筆劃更變得屈曲排滿,比篆書還要冗繁。而綜合看去,它更像是一種有著濃厚書法味道的美術字。
《祀三公山碑》起筆方截,尤顯古拙生辣。轉折處方圓兼用,小者用圓,大者用方,別開生面地展現了一種生澀峭厲的篆書體例。與用方重之筆相吻合的是,《祀三公山碑》在結字上一改篆書縱向延伸、修長的特徵,易之以方折、緊斂的結字方法。這種以方為體的篆書結字形式,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顯得寬綽雄強、穩重方博,呈現出一種寬宏浩大的氣象,集合了瓦當文字與漢印文字的裝飾之美。不同的是,瓦當文字與漢印文字是少數字派,而《祀三公山碑》則是一篇縝密綿長的文字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