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秦漢>> 東漢隸書《孫仲隱墓誌》正文

東漢隸書《孫仲隱墓誌》

作者:不詳 書體:隸書

東漢隸書《孫仲隱墓誌》


東漢隸書《孫仲隱墓誌》  

山東高密新發現漢《孫仲隱墓誌》

作者:於書亭 李儲森

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山東省高密縣文物 管理所李儲森等人,於縣城西南五十里田莊鄉住 王莊村東頭場院屋牆上,發現嵌砌一批漢畫像石, 與有東漢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紀年的刻石一 塊,圭首,高八十八厘米,寬卅四厘米,額無題 字。其文隸書六行,每行九字,文曰:

青州從事,北海高密孫 仲隱,故主簿、督郵、五官 掾、功曹、守長。年卅,以熹 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被 病卒,其四年二月廿一 日戊午,葬於此。

北海高密,當時屬青州刺史部。秦分齊地設 高密縣,漢宣帝時更高密國。東漢建武中,封鄧 禹為侯邑,改屬北海國。

高密孫氏,系殷紂王的叔父比干之後。為當 時高密一帶大族,而且顯赫於世。《漢安平相孫根 碑》稱孫根為“司空公之伯子,樂安太守之兄子,漢 陽太守、侍御史之兄,乘氏令之考·”(據《隸樣》卷 第十—所謂司空公者,即孫朗是也。《後漢書·桓 帝紀》載:“水壽三年,太常北海孫朗為司空。”《漢 三公名》又云:“朗,北海高密人。”又據《隸釋》卷 第二十七記:“《漢安平相孫君碑》,在高密縣西南 五十里。”與《孫仲隱墓誌》距高密縣城方向、里程 均相一致(按高密縣於武德六年(六二三)置,即今 高密縣城),是否同屬一漢墓群,值得考慮。

據《山東通志》所載和實地調查,《孫仲隱墓 志》出上地點,距漢高密國故城址只有五里,其西 南三里之狼埠嶺,為高密國王室家族墓地。據當 地民眾說:這裡原有大墓十餘座,一九五八年整 地時,被平去封土,作為耕地。—九七三午住王 莊村建築場屋,利用古墓磚石,打開其中一墓,發 現有畫像石門,門楣刻有羊頭圖案,皆浮雕,門 內墓道亦壘砌畫像石。此石平置於石門內約一米 半許,圭首對向墓門,石後,置半米餘高的絳色 陶馬三匹。因鄉民惑於迷信,未敢繼續挖掘,陶 馬亦未敢取出,即將墓封平。僅移出畫像石三十 八條及此志,一併作為建屋之用。至一九八四年 三月,始從牆上取下此石,運至高密縣文物管理 所保存。

據此石文字內容及出上情況叮以確知此為埋幽墓誌,其形制亦與後此的《賈充妻郭槐柩銘》及《劉韜墓誌》相同。

關於埋幽墓誌之創始,以往冶金石學者,均據史書記載,以為漢末建安十年(公元二O五年), 魏王曹操執政時,禁止厚葬及立碑。西晉武帝鹹寧四年(公元二七八年),又詔禁立表。於是把刻石改為埋於地下,而成為墓誌。近代地下文物不斷出土,其中有“墓記”、“封記”等刻石。如刻於延平元年(公元一O六年)的《賈仲武妻馬姜墓記》和署年為延熹六年(公元一六二年)的《*臨為父通本作封記》等,此類刻石均在曹操禁碑以前,有人目之為墓誌,但亦有人持否定態度。如馬子云先生在《碑帖鑑定淺說》中,稱前者“雖有墓誌萌芽,但非真正墓誌,故稱為刻石。”後者則列於“新舊偽造各代行刻”表內。葉昌熾《語石》中則說:“漢魏以前墓石,不獨今所未見,即歐、趙亦無著錄。”

關於墓誌之始,在先因無實物可資佐證,故雖眾說紛紜,終無定淪。《孫仲隱墓誌》的出上,則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通漢代墓誌了。由此可知,埋幽墓誌至少在東漢中期就已經開始了。《孫仲隱墓誌》,就其內容來看,已具墓誌文例,況且又出土於被破壞的墓道門之內,決非墓碑而復埋入土者。比孫仲隱晚六年卒(即光和四年,公元—八一年)的孫根,所立墓碑今雖已佚,但據宋代洪适所錄碑文,不僅碑額逕書:“漢安平相孫府君之碑”,碑陽有六百餘字之多,而碑陰所鐫人名可辨者即有二百四十四人,有的還前冠爵位,則此碑之規模,當不甚小。由此可以推斷,在“碑碣雲起”的東漢,孫仲隱不只厚葬(從墓道規模宏偉猜測)和鐫刻埋幽墓誌,當時地面上很可能還有其墓碑呢!

漢碑書法,分官書與私書兩大派。官書出名入學者之手,如《孔宙》、《乙瑛》、《禮器》、《史晨》、《曹全》諸碑,及《熹平石經》等,在端正中各具風格。私書出胥吏或下層知識分子之手。有的書者,文化並不甚高,書錄碑文,偶有錯字,如《張遷碑》即是一例。此《孫仲隱墓誌》中,“卒”作“*”、“葬” 作“*”,其點畫亦有誤。志中“病”字“丙”之有豎有鉤,“午”字及“於”字之“人”有啄筆,已開正書之漸。這種情況在當時官書諸碑中是看不到的。但正因為書者並非名入學者,故受規矩束縛較少,結字若不經意而意態橫生,頗有逸趣,可供今日習隸者之借鑑  

1   2  3 下一頁 尾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