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明朝>> 張弼《行草詩文》卷正文

張弼《行草詩文》卷

作者:張弼 書體:行草

張弼《行草詩文》卷

張弼《行草詩文》卷,明,紙本,行草書,縱29.5cm,橫58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署款:“成化十六年庚子六月,張弼在南安郡齋記。

款下鈐“汝弼”、“東海翁”印。

鑑藏印有“潘氏季彤珍藏”、“李定頤收藏記”、“宋氏廉一長物”等諸方。

卷後有清潘正煒題記一段。此書是張弼自作詩7首,分五言詩和七言詩及短文5則,書於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子六月,作者時年56歲,是其晚年作品。

當時在書壇上已經改變了明初那種工整平穩、圓潤婉媚、細勁流暢的“台閣體”規範,追求的是奔放自由的書風。張弼是當時典型的書家代表,書風受懷素狂草放縱的影響極大,從本幅作品中可見一斑。作品用筆奇崛,線條流暢,牽絲帶筆處揮灑自如,使轉生動活潑,氣勢貫通,變化豐富,反映了張弼草書的典型面貌。(撰稿人:李艷霞)

釋文:

題崖山大忠廟

宋亡本無罪,元入曾何功。所以志士懷,千載猶忡忡。海崖一片石,鑱紀宋運終。當時二三子,戮力抱遺弓。事以人力競,敢謂天眼矇。天眼終自瞭,天水流無窮。南來合沙子,又坐穹廬宮。反覆復宛轉,昭晰亦冥濛。君子惟盡己,天人任違從。海陽屹孤廟,春秋祀大忠。遺民一掬淚,遠灑煙濤中。

滕王閣

滕王高閣楚江厓,此日來登夙願諧。遠近山川供酒樓,古今人物在詩牌。乾坤有意留陳跡,歲月無情感壯懷。欲借梅仙黃鶴去,五雲深處拜堯階。弼藁。

用由道同年韻賦二首,奉呈冷庵同年閤下一笑。

瑤箋寫罷欲長謠,銀燭花偏興未消。欲寄心知無便使,五更疏雨滴芭蕉。 憶昔同游寫俚謠,黃金台下雪初消。而今地位雲泥隔,何日從容醉一蕉。

此一韻十首,侚由道冊葉。

寄李應先生一首

借問李中書,如何是定居。吳門非舊業,南部又新除。白髮偏期客,黃金素棄儒。題詩不盡意,一望一噌吁。

凡作詩用韻,當以洪武韻為正,但詩家因襲之久,以涉陋之言不能真知唐韻之得失,故不能頓改以從正耳。弼少作詩韻,辨之頗詳悉,辭多未及書上。因此詩用魚虞二韻,並論及之。

寄京師故舊之未有子者

別來渾不問銀黃,只問今添第幾郎。湯餅會中如念我,因風先寄紱麟章。

至贛而回兒輩出迎

弘圭弘玉兩孩童,輕靸短衫迎乃翁。頓首登堂先獻夢,牽衣入室更為榮。延籬巨長參差綠,安石榴開次第紅。世事未知誰索果,滿船明月大橋東。

圭將五期,玉已三期,圭夢予事有驗,亦可寄也,因及之。弼。

沈存中《筆談》云:“人有前知者,數十百千年事皆能言之,夢寐亦或有之,以此知萬事無不前定。予以謂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時即是今日,中間年歲亦與此同時,元非先後。此理宛然,熟觀之可喻。”存中之言如此以久,熟觀之終未能識其意,愚鈍之甚耳。謹此錄奉,尚乞高明示教,弼頓首。

同年蔣宗誼作《續宋論》,以此寄之

獨抱西郊五色麟,揩磨日月揚埃塵。要知天水流無極,零落湖沙尚有人。

謂元順帝乃瀛國公後也

東海先生歸也,安南太守新除。一挑行李兩船書,被人笑是痴愚。書也書,寒不堪穿,飢不堪煮,收拾許多何用處?況而今白髮蒼顏,坐黃堂之署,乘五馬之車,那得工夫鹹看渠。如今又將載到南安去,古人糟粕,澹味真腴,狂說道與聖賢相對語。弼頓首。

登東山問謝安

我登東山頂,酹酒問謝公。公有調馬路,我有下馬松。

公有白雲明月兩窈窕,我有濛川醉石雙玲瓏。公當偏霸做江左,我當主台從飛龍。我生濂洛後,不敢姿情聲妓頹彝風;我無偏澈奇,未試淮維一儔附秦空。公之能事我若不可及,公之風流我亦不苟從。東山名同地隔數千里,我言曾入公之耳。青天望斷一飛鴻,章江悠悠自流水。東海居士藁。世傳江西人好訟,有一書名《鄧思賢》,皆訟牒法也。其始則教以侮文,侮文不得,則欺誣以啟之,欺誣不可求,則求其罪以劫之。蓋思賢人名也,人傳其術遂以名書,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此沈存中《夢溪筆談》中語也。存中乃宋人。則江西之鵰,自古而然,蓋有傳授者,豈一夕一朝而能殮絕之耶?今先生之來數月,遂覺斂鋒戢翼,亦可謂神效矣。遲之以歲月,吾知所謂鄧思賢者,皆將革面回心耶?偶閱《筆談》,因錄此俟。

成化十六年庚子六月,張弼在南安郡齋記。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 頁 全文

2019-1-10 11: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