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昴英的《送鑒師住靈洲寺》
全文:
少年芹泮也儒冠,底事緇袍染異端。
孤島一燈開佛屋,長身七尺占僧單。
鐘鳴魚叩隨緣過,棹舞鷗飛取次看。
亭下聽經黿在否,石欄搖影碧波寒。
參考注釋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儒冠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沛公 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 鄧生 ﹞詬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宋 王禹偁 《謝宣賜表》:“儒冠之榮,無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蕭賡九北歸》詩:“ 長乾 一見喜且悲,儒冠端被虛名誤。”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緇袍
僧衣。借指僧侶。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歸憇一寺,見緇袍滿座,梵唄競作。”
異端
(1) 異常的吉兆。現多指自認為正統者對異己的思想、理論的稱呼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論語·為政》。朱熹集注:“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 焦循補疏:“各為一端,彼此互異。”
(2) 古代儒家稱其他學說、學派為異端
李昴英名句,送鑒師住靈洲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