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桐江行》
全文:
我來桐江今幾時,面骨崢嶸鬢如雪。
怒嗔不復有端緒,讒謗何曾容辨說。
十年山棲卻水食,釀桂餐芝自芳潔。
作官一飽仰紅腐,坐對盤餐常嘔噎。
雪晴宿戒南山游,剩要賦詠臨清流。
將行復輟卻退坐,台符吏牘令人愁。
胸中崔嵬向誰吐,獨立憑高時自語。
文章當以氣為主,無怪今人不如古。
參考注釋
怒嗔
發怒。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四:“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宋 蘇轍 《秋稼》詩:“縣符星火雜鞭箠,解衣乞與猶怒嗔。” 清 杜濬 《初聞燈船鼓吹歌》:“下船少遲渡口塞,踏人肩背人怒嗔。”
端緒
頭緒;端倪;些微的認識或模糊的想法
談了半天,仍然毫無端緒
讒謗
讒毀誹謗。《三國志·魏志·王烈傳》“未至,卒於海表”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賢行狀》:“時衰世弊,識真者少,朋黨之人,互相讒謗。” 宋 蘇軾 《和孫莘老次韻》:“雖去友朋親吏卒,卻辭讒謗得風謡。” 魯迅 《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結果是辦事的人成為眾矢之的,謠言和讒謗,百口也分不清。”
何曾
反問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
辨說
(1).辨析論述。《禮記·仲尼燕居》:“辨説得其黨。” 孔穎達 疏:“謂分辨論説《詩》、《書》、《禮》、《樂》之等,各得其黨類,不乖事之義理。”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執事所以教,反復數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説,若鄙説一明,則此數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説而釋然無滯。”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詞采》:“ 陽明 登壇講學,反覆辨説‘良知’二字。”
(2).論辯。辨,通“ 辯 ”。《商君書·農戰》:“今境內之民及處官爵者,見朝廷之可以巧言辨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宋 曾鞏 《亡兄墓志銘》:“有智策,能辨説,其貫穿反復,人莫有能屈之者。”
(3).辯解,分辯。辨,通“ 辯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少卿一時心慌,不及問他從何而來,且自辨説道:‘我非忘卿,只因歸到家中,叔父先已別聘,強我成婚,我力辭不得。所以蹉跎至今,不能來你那裡。’”
(4). 中國 古代邏輯名詞。指推理和論證。《荀子·正名》:“辨説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
陸游名句,桐江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