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郭明甫作西齋於潁尾請予賦詩二首》
全文:
東京望重兩并州,遂有汾陽整綴旒。
翁伯入關傾意氣,林宗異世想風流。
君家舊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頭。
莫倚西齋好風月,長隨三徑古人游。
參考注釋
東京
日本首都。在關東平原南端東京灣北岸,人口1192.7萬(1989)
望重
名望大。《南齊書·江謐傳》:“以 劉景素 親屬望重,物應樂推,獻誠薦子,窺窬非望。” 唐 周賀 《贈姚合郎中》詩:“望重來為守土臣,清高還似武功貧。”《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許武 ﹞此時望重朝班,名聞四野。”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非得望重德劭之 遠師 之維護,亦不能風行也。”
并州
古州名。相傳 禹 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志上》記載, 并州 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 河北 保定 和 山西 太原 、 大同 一帶地區。《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州之國……正北曰 并州 ,其山鎮曰 恆山 。”
汾陽
(1). 汾水 之北地區。 春秋 時屬 晉 。《國語·晉語二》:“中大夫 里克 與吾矣,吾命之以 汾陽 之田百萬。”
(2).猶 汾 射 。《晉成帝哀冊》:“韻隆 汾陽 ,道侔垂拱。”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黃屋實不殊於 汾陽 即事也。” 南朝 陳 徐陵 《丹陽上庸路碑》:“屈至道於 汾陽 ,勞疑神於 藐射 。”
綴旒
亦作“ 綴斿 ”。亦作“ 綴游 ”。1.猶表率。《詩·商頌·長發》:“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 毛 傳:“綴,表;旒,章也。” 鄭玄 箋:“綴,猶結也;旒,旌旗之垂者也。” 馬瑞辰 通釋:“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為表,故《詩》綴旒並言,以喻 湯 為下國表則也。”《魏書·禮志四》:“非所以儀刑萬國,綴旒四海。” 宋 王安石 《後殿朝次偶題》詩:“百年文物士優遊,萬國今方似綴旒。”
(2).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大權旁落。《漢書·五行志下之下》:“ 董仲舒 、 劉向 以為先是 晉 為 雞澤 之會,諸侯盟,又大夫盟。後為 溴梁 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斿,旌旗之旒,隨風動搖也。’言為下所執,隨人東西也。”《後漢書·張衡傳》:“夫 戰國 交爭,戎車競驅,君若綴旒,人無所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降及 懷 愍 ,綴旒而已。”
(3).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 梁啓超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土風不諳,語言難曉。政權所寄,多在猾胥,而官為綴旒也。”
(4).比喻國勢垂危。《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當此之時,若綴旒然。” 張銑 註:“旒,冠上垂珠,而綴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然,辭也。”《魏書·肅宗紀》:“祖宗盛業,危若綴旒,社稷鴻基,殆將淪墜。”《舊唐書·玄宗紀上》:“大業有綴旒之懼,寳位深墜地之憂。”《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觀今日國勢,危如綴旒。”
(5).用以比喻情況危急。 唐 孫揆 《靈應傳》:“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貞,狂童凌其寡弱,綴旒之急,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
黃庭堅名句,郭明甫作西齋於潁尾請予賦詩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