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如淨的《偈頌十六首》
全文:
如何是四稜蹈地,入三摩存分別智。
若是有事而不通,知未知伊彼元氣。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若是
——一般用在偏正複句中偏句的開頭,表示假設,相當於“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應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悵。——《水滸傳》
他若是不去,我們就讓別人去
有事
(1) 惹事;出現變故
家裡有事了
(2) 有工作乾
他有事幹了,能自立了
(3) 憂愁或顧慮
他心裡有事,看上去不大高興
(4) 忙,不閒
我現在有事,不能陪你出去
(5) 指軍事,即用兵
季氏將有事於 顓臾。——《論語·季氏》
不通
(1).阻塞;不通達。《左傳·成公十三年》:“東道之不通,則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辭·九辯》:“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漢書·哀帝紀》:“皇天降非材之佑, 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 沖 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王願堅 《普通勞動者》:“說著,他動了真氣,象不屑於和這個不通情理的人說話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謂學識淺陋。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6).謂文理悖謬不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於照牆,不取。”
元氣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
(2) 精神;精氣
(3) 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氣大傷
釋如淨名句,偈頌十六首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若是有事而不通,知未知伊彼元氣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