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劉敏中的《沁園春 大德甲辰之歲,張君秀實得石百脈泉》
全文:
石四旁皆大石附而不屬土,周隙間宛然猶胞胎,抉其土,碎其旁石而取焉,置之所居中庵之前,余命之曰太初之嚴,且號曰蒼然子,奇之也。
科族弟仲仁得石太初所出之旁,又以見遺,其胞胎猶太初,而深倍之。
仲寬弟合眾力出之,辟垣而納之,置之中庵之後,又一奇也。
徐思其名,自混沌始分,而有是質,迄於茲遠矣,乃得安常守密,無動移摧剝之患,渾然天全,獨立遠矣。
其狀雄拔高峻,壁嶺窺穴,崗彩輝燠,意態橫出,雖具眼未易盡其妙,遠矣。
生而與太初並處,出而與太初對列,協久要不忘之義又遠矣。
有是四遠,而秀髮如此,乃定名曰遠秀峰,號之曰頎然子云。
且用太初樂章韻,作歌以喻之。
石之至延戊午仲春十有九日也,其歌曰石汝何來,政爾難忘,平生太初。
想將迎媚悅,無心在此,清奇古怪,有韻鏗如。
何乃排垣,直前不屈,似此疏頑其可乎。
今而後,有芳名雅號,聽我招呼。
世間貴客豪夫。
問幾個回頭認得渠。
既千岩氣象,君都我許,四時襟抱,我為君虛。
無語相看,悠然意會,自引壺觴不願余。
商歌發,恰風生細竹,月上高梧。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無語
(1).沒有話語;沒有說話。 唐 任翻 《惜花》詩:“無語與花別,細看枝上紅。” 宋 蘇軾 《惠山謁錢道人登絕頂望太湖》詩:“ 孫登 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2).形容寂靜無聲。 唐 崔涯 《黃蜀葵》詩:“獨立悄無語,清愁人詎知?” 金 元好問 《寄答趙宜之兼簡溪南詩老》詩:“黃*菊有情留小飲,青燈無語伴微吟。”
相看
親自觀看(多用於相親)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兩日,以備人家相看。——《紅樓夢》
悠然
(1) 安閒、閒適的樣子
悠然自得
(2) 深遠的樣子
(3) 形容韻味未盡
餘韻悠然
(4) 久遠的樣子;遼闊的樣子
年代悠然
意會
不明說而領會
意會到她不喜歡
自引
(1).自*殺。《後漢書·虞詡傳》:“ 防 必欲害之,二日之中,傳考四獄,獄吏勸 詡 自引。 詡 曰:‘寧伏歐刀以示遠近。’”《後漢書·梁節王暢傳》:“臣小人,貪見明時,不能即時自引,惟陛下哀臣,令得喘息漏刻。” 晉 潘岳 《寡婦賦》:“感三良之殉 秦 兮,甘捐生而自引。”
(2).自行引退。 漢 賈誼 《吊屈原賦》:“鳳縹縹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去。”《後漢書·陳蕃傳》:“時 李膺 為 青州 刺史,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 蕃 獨以清績留。” 宋 葉適 《辭免提舉上清太平宮狀》:“儻若貪榮冒處,不知自引,是彰聖朝濫予之過,而非所以為勸也。”
(3).自己攀引。《漢書·韓延壽傳》:“ 延壽 聞知,即部吏案校 望之 在馮翊時廩犧官錢放散百餘萬。廩犧吏掠治急,自引與 望之 為姦。”
(4).自己抽身。《史記·刺客列傳》:“因左手把 秦王 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 驚,自引而起,袖絶。”
(5).猶自發。 清 陳祚明 《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六:“ 何仲言 詩經營匠心,惟取神會。生乎駢麗之時,擺脫填綴之習;清機自引,天懷獨流,狀景必幽,吐情能盡。”
壺觴
酒器。 晉 陶潛 《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唐 白居易 《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金 馬定國 《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 齊 落照中。” 清 顧炎武 《陶彭澤歸里》詩:“瓮盎連朝濁,壺觴永日酣。”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四:“先生辨舟中幾人,服某某色;杯斝壺觴之屬,歷歷可數。”
劉敏中名句,沁園春 大德甲辰之歲,張君秀實得石百脈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