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轍的《和子瞻泗州僧伽塔》
全文:
清淮濁汴爭強雄,龜山下閟支祁宮。
高秋水來無遠近,盪滅洲渚乘城墉。
千艘銜尾誰復惜,萬人雨泣哀將窮。
城中古塔高百尺,下有蛻骨黃金容。
蛟龍百怪不敢近,迴風倒浪歸無蹤。
越商胡賈豈知道,脫身獻寶酬元功。
至人已立萬物表,劫火僅置毛孔中。
區區淮汴亦何有,一挹可注滄溟東。
胡為尚與水族較,時出變怪驚愚聾。
於乎此意不可詰,仰觀飛栱凌晴空。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莊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 河 漢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
(2).舊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論》:“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機 曰:“體盡於聖,德美之極,謂之至人。”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若夫 鄭 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毛孔
(1) 汗孔
(2) 昆蟲表皮上伸出感覺毛或剛毛的孔
蘇轍名句,和子瞻泗州僧伽塔名句
名句推薦
來飲岩下水,何必攜芳樽
趙政夫《妙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