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養浩的《【中呂】十二月兼堯民歌》
全文:
從跳出功名火坑,來到這花月蓬瀛。
守著這良田數頃,看一會雨種煙耕。
倒大來心頭不驚,每日家直睡到天明。
見斜川雞犬樂昇平,繞屋桑麻翠煙生。
杖藜無處不堪行,滿目雲山畫難成。
泉聲,響時仔細聽,轉覺柴門靜。
寒食道中。
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三四株溪邊杏桃,一兩處牆裡鞦韆。
隱隱的如聞管弦,卻原來是流水濺濺。
人家渾似武陵源,煙靄蒙蒙淡春天。
遊人馬上裊金鞭,野老田間話豐年。
山川,都來杖屨邊,早子稱了閒居願。
遂閒堂即事。
堂名遂閒,偃息其間。
對著這青編四圍、翠玉千竿。
壁上關仝范寬,枕上陳摶。
古銅圍座錦斕斑,瑪瑙杯斟水晶寒。
靈石相間玉潺湲,筆硯窗前雨聲乾。
倒大來清安,柴門勢不關,一任雲飛散。
秋池散慮。
池亭草苫,書架牙籤。
對著這煙波綠慘,霜葉紅酣。
太湖石神剜鬼劚,掩映著這松杉。
恰便似蛟龍飛繞玉巉岩,忄害的些野鹿山猿半痴憨。
呼童忙為卷疏簾,老子無語但掀髯。
遙瞻,雲山露半尖,越顯的秋光淡。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杖藜
(1).謂拄著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莖堅韌,可為杖。《莊子·讓王》:“ 原憲 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 唐 杜甫 《暮歸》詩:“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宋 蘇軾 《鷓鴣天》詞:“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開牖有時邀月入,杖藜到處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護國 《贈張駙馬斑竹柱杖》詩:“此君與我在雲溪,勁節奇文勝杖藜。” 宋 秦觀 《寧浦書事》詩之五:“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諳盡江湖味,執青青杖藜。”
無處
(1).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 齊 ,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 趙岐 註:“我在 齊 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
(2).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高誘 註:“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1).沒有處所;沒有地方。《楚辭·九辯》:“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漢書·高后紀》:“汝為將而棄軍, 呂氏 今無處矣。” 顏師古 註:“言見誅滅,無處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這樣的苦悶卻又無處可以告說。”
(2).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唐 方乾 《送孫百篇游天台》詩:“遠近常時皆藥氣,高低無處不泉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漫山遍野,無處不到,並無一些下落。”
不堪
(1)
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備不堪
(2)
壞到極點
那飯菜都系不堪之物。——《紅樓夢》
滿目
充滿視野
琳琅滿目
雲山
(1).雲和山。 南朝 梁 吳均 《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雲山離晻曖,花霧共依霏。”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雲起 太華山 ,雲山共明滅。” 宋 蘇舜欽 《無錫惠山寺》詩:“雲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
(2).高聳入雲之山。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雲山萬里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詩:“西塞雲山遠,東風道路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既而 秋圃 揭換壁紙,又得數詩……又一首曰:‘咫尺樓窗夜見燈,雲山似阻幾千層。’”
(3).遠離塵世的地方。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南朝 梁 江淹 《蕭被侍中敦勸表》:“臣不能遵煙洲而謝 歧伯 ,迎雲山而揖 許由 。” 胡之驥 註:“ 阮嗣宗 《勸晉王牋》曰:‘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許由 。’” 唐 元稹 《修龜山魚池示眾僧》詩:“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元 劉因 《贈狂道士》詩:“得意雲山是處過,逢人對酒即高歌。”
張養浩名句,【中呂】十二月兼堯民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