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晁說之的《積善堂》
全文:
我家得姓自衛史,文王之昭鍾厥美。
西京御史府大夫,父茲子忠不惜死。
至今墓上無曲棘,潁川歲時虔廟祀。
中原喪亂厭風塵,南渡不及渡遼水。
晚惟道武攬英雄,遼東之晁同興起。
世封潁川刺濟州,子孫嬋媛冠劍偉。
唐有賢良如漢初,名動集賢為學士。
是時海內圖書家,一晁未議張與李。
忠實文華入本朝,三祖百孫同一體。
中祖潁川襲遠封,東祖西祖復於濟。
自從決策罷兵來,平進不厭百寮底。
即今門戶益衰微,攬古懷今情曷已。
上恩坱圠播無垠,宿莽心存春藿靡。
漳州有母行百齡,疏封鈿服明光里。
夫人眼力尚針縷,拜恩不易從稚齒。
初惟夫人有子賢,曰此布濩敢不。
何勞夢帝血面論,直以微誠動旒扆。
華堂白髮喜更新,即看青袍子高第。
壽斝千場日未央,膝下曾玄扶且倚。
中眷有孫不能鳴,東眷孫文刊燁煒。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自從
介詞,表示過去的某段時間的起點
自從去年秋天到現在
決策
定出計策、辦法
罷兵
停戰。《莊子·盜跖》:“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絳侯 等既誅諸 呂 , 齊王 罷兵歸, 嬰 亦罷兵自 滎陽 歸。” 唐 馬戴 《征婦嘆》詩:“但見請防胡,不聞言罷兵。”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民義師》:“俄而省河兩岸,義勇呼聲震天。酋大懼,乃以罷兵修好,請自此不言入城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南北代表會議第三次會議錄》:“民軍 清 兵於十一日起,七日之內,一律罷兵,不可再生衝突。”
平進
謂以次進而不越等。《宋書·蔡興宗傳》:“吾素門平進,與主上甚疎,未容有患。”《南史·王曇首傳》:“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苟求也。” 宋 司馬光 《辭修起居注第一狀》:“臣性識庸昧,學術空淺,循塗平進,猶懼不稱。” 清 錢謙益 《河南按察司按察使盧維屏授通議大夫制》:“爾自筮仕以還,皆用隨牒平進,可謂不汲汲矣。”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百寮
見“ 百僚 ”。
晁說之名句,積善堂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