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李吉甫的《癸巳歲吉甫圜丘攝事合於中書後閣…呈集賢院諸學士》
全文:
淮海同三入,樞衡過六年。
廟齋兢永夕,書府會群仙。
粉壁連霜曙,冰池對月圓。
歲時憂里換,鐘漏靜中傳。
蓬髮顏空老,松心契獨全。
贈言因傅說,垂訓在三篇。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贈言
臨別給朋友留下的忠告或鼓勵的話
臨別贈言
垂訓
垂示教訓。《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 劉良 註:“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後人。”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夫先王垂訓,開端中人。” 明 李贄 《答馬歷山書》:“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墮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清 陳熾 《<盛世危言>序》:“顧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空文垂訓,道可傳而器不可傳。”
在三
《國語·晉語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則致死焉。” 韋昭 註:“三,君、父、師也。”後以“在三”為禮敬君、父、師的典故。 晉 桓溫 《薦譙元彥表》:“故有洗耳投淵,以振玄邈之風;亦有秉心矯跡,以敦在三之節。”《北齊書·徐之才傳》:“既為汝師,又為汝公,在三之義,頓居其兩。”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詩序:“尊道成德,嚴師其難哉。故在三之禮,極乎君親,而師也參焉。” 清 納蘭性德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夫師豈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誼,並之於君、親。”
李吉甫名句,癸巳歲吉甫圜丘攝事合於中書後閣…呈集賢院諸學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