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鄭獬的《酬余補之見寄》
全文:
吾友補之會稽家,高眉大眼稱才華。
入京共收太學第,姓名頭角相撐磨。
高樓管弦相與雜,黃金酒面溶成波。
樽前軒昂如孤鷹,四顧不見雀與蛙。
試招紙筆恣揮掃,縱橫噴薄不可遮。
我疑君心如春風,呵吐草樹皆成花。
忽然驚爆險絕句,旱天霹靂雷霆車。
我輩觀之瞪兩眼,汗流滿面空長嗟。
明年南北別君去,落照滿帆秋風斜。
天涯朋歡少披豁,還如穴鰋跳泥沙。
兩耳喧聒久厭苦,思君便欲飛仙槎。
前時得君山陽書,副之長句封天葩。
筆墨勁健愈精絕,鐵繩鈕縛虬爪牙。
有時風雨恐飛去,嘗自密鎖金鴉叉。
嗟我文字苦慳短,才力不敵兩角蝸。
下筆欲答輒自止,如君一句已可夸。
持此聊且謝勤叩,念君不見愁無涯。
參考注釋
喧聒
謂鬧聲刺耳。 晉 郭璞 《江賦》:“千類萬聲,自相喧聒。”《南史·僧昭傳》:“ 僧昭 曰:‘王歡已闌,今恣汝鳴。’即便喧聒。” 清 袁枚 《新齊諧·顧堯年》:“病者曰:‘外有 錢塘 袁某官 喧聒於門,我怖之不能去。’”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朝耕而暮穫,一施而十報,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責之貸者,又取倍稱之息焉。”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晨夢》:“天一亮,小孩子就醒,象鳥兒似地在我耳邊喧聒,又不絕地催我起身。”
喧囂刺耳。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或有諠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國中口語籍籍” 唐 顏師古 註:“籍籍,諠聒之意。”
厭苦
厭煩以為苦事。《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 漢陰生 ﹞常於市中匄,市中厭苦,以糞灑之。”《舊唐書·陽城傳》:“諸諫官紛紜言事,細碎無不聞達,天子益厭苦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洞庭丐者》:“ 洞庭山 有丐者,貌似狂易,常行乞道上,夜則臥菴寺廡下,僧厭苦之,驅去復來。”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使終日常為一事,則無論如何可樂之事,亦生厭苦,故必求刻刻轉換之境以娛之。”
飛仙
亦作“ 飛僊 ”。會飛的仙人。《海內十洲記·方丈洲》:“﹝ 蓬萊山 ﹞周廻五千里外別有圓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來……惟飛仙有能到其處耳。” 宋 蘇軾 《次韻子由晉卿所和》之一:“會看飛僊虎頭篋,卻來顛倒拾遺裘。”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三》:“ 王元美 云:如飛仙游天,不染塵俗。”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迦陵配》:“此兒好骨氣,讀書可成名宿,入道可作飛仙。”
見“ 飛仙 ”。
鄭獬名句,酬余補之見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