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銅細裊香風,兩行紗籠,燭影搖紅

劉唐卿 《【雙調】蟾宮曲_博山銅細裊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劉唐卿的《【雙調】蟾宮曲_博山銅細裊》

全文:
博山銅細裊香風,兩行紗籠,燭影搖紅
翠袖殷勤捧金鐘,半露春蔥。
唱好是會受用文章巨公,綺羅叢醉眼朦朧。
夜宴將終,十二簾櫳,月轉梧桐。

名句書法欣賞

劉唐卿博山銅細裊香風,兩行紗籠,燭影搖紅書法作品欣賞
博山銅細裊香風,兩行紗籠,燭影搖紅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博山銅

指銅製博山爐。 金 毛麾 《魏城馬南瑞以異香見貽且索詩為賦》:“借潤更煩縴手玉,出雲初試博山銅。”

香風

(1).帶有香氣的風。 南朝 梁簡文帝 《六根懺文》:“香風浄土之聲,寶樹鏗鏘之響,於一念中,怳然入悟。” 唐 楊師道 《賦終南山用風字韻應詔》:“登臨日將晚,蘭桂起香風。”《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錢青 貼里貼外,都換了時新華麗衣服,行動香風拂拂,比前更覺標緻。” 劉半農 《餓》詩:“同時擔子上的小火爐,煎著醬油,把香風一陣陣送來,叫他分外的餓。”

(2).比喻奢靡淫逸的風氣。如: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戰士,衝破十里洋場的香風迷霧,保持了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

兩行

(1). 莊子 謂不執著於是非的爭論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為“兩行”。《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郭象 註:“任天下之是非。”

(2).兩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詩·周南關雎詁訓傳》 唐 陸德明 題註:“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

(3).兩者一起施行、實行。《新唐書·呂諲傳》:“始在 河西 ,悉知諸將能否,及為尹,奏取材者數十人總牙兵,故威惠兩行。”

紗籠

(1).紗制燈籠。 唐 白居易 《宿東亭曉興》詩:“溫溫土爐火,耿耿紗籠燭。” 宋 高觀國 《御街行·賦轎》詞:“歸來時晚,紗籠引道,扶下人微醉。” 元 張子堅 《得勝令》曲:“錦衣搭白馬,紗籠照道行。” 清 納蘭性德 《生查子》詞:“獨夜背紗籠,影著纖腰畫。”

(2).謂以紗蒙覆貴人、名士壁上題詠的手跡,表示崇敬。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貧,嘗客 揚州 惠昭寺 木蘭院 ,隨僧齋飡。諸僧厭怠, 播 至,已飯矣。後二紀, 播 自重位出鎮是邦,向之題已碧紗幕其上。 播 繼以二絶句曰:‘……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後用作詩文出眾的讚詞。 宋 劉過 《沁園春·題黃尚書夫人書壁後》詞:“記 東坡 賦就,紗籠素壁, 西山 句好,簾捲晴珠。” 清 李漁 《憐香伴·議遷》:“他日重來,駟馬難容。四壁佳篇,早著紗籠。” 寧調元 《柬蛻庵三什》詩之三:“偶栽紅豆便盈枝,仗汝紗籠壁上詞。”

(3).猶紗罩。舊時婚禮中新娘罩面的紗巾。 清 李漁 《風箏誤·婚鬧》:“你們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紗籠看阿嬌。”《天雨花》第三六回:“弟們雖在來觀看,紗籠罩面怎分明?”

(4).馬來語saron的音譯。 東南亞 一帶用以圍裹身體的長布,為服飾之一。 許傑 《兩個青年》:“那 馬來 人是披著純白的紗籠,紗籠的一端,從左邊的背部圍過右邊的頸際,再披了下來。”

(5).法文salon的音譯。客廳。今多譯作“沙龍”。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 巴黎 文人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談場所。 魯迅 《二心集·關於翻譯的通信》附J·K來信:“這種人物如果不徹底的脫胎換骨,始終只是‘紗籠’(salon)里的哈吧狗。” 瞿秋白 《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她想一腳跨進摩登化的貴族廳堂--在所謂‘紗籠’里去和當代名流‘較一日之短長’。”

燭影搖紅

(1).燈燭光亮晃動貌。 宋 王詵 《憶故人》詞:“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一折:“花遮翠擁,香靄飄霞,燭影搖紅,月梁雲棟上,金鉤十二簾櫳。”《宋宮十八朝演義》第十九回:“只遙見燭影搖紅, 晉王 在燭光影里時或離席,像遜讓退避的形狀。”

(2).詞牌名。雙調九十六字,仄韻。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樂府二》:“ 王都尉 ( 王詵 )有《憶故人》詞云:‘燭影搖紅向夜闌’…… 徽宗 喜其詞意,猶以不丰容宛轉為恨。遂令大晟府別撰腔, 周美成 增損其詞,而以首句為名,謂之‘燭影搖紅’。”

(3).曲牌名。屬南曲大石調。字數與詞牌前半闋同,亦有與全闋同的,用為引子。

劉唐卿名句,【雙調】蟾宮曲_博山銅細裊名句

詩詞推薦

博山銅細裊香風,兩行紗籠,燭影搖紅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