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袞方思勛舊,已覆金甌名姓,行看紫泥褒

辛棄疾水調歌頭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水調歌頭》

全文:
簪履竟晴晝,畫戟插層霄。
紅蓮幕底風定,香霧不成飄。
螺髻梅妝環列,鳳管檀糟交泰,回雪無纖腰。
觴酒盪寒玉,冰頰醉江潮。
頌豐功,祝難老,沸民謠。
曉庭梅蕊初綻,定報鼎羹調。
龍袞方思勛舊,已覆金甌名姓,行看紫泥褒
重試補天手,高插侍中貂。

辛棄疾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辛棄疾龍袞方思勛舊,已覆金甌名姓,行看紫泥褒書法作品欣賞
龍袞方思勛舊,已覆金甌名姓,行看紫泥褒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龍袞

(1).天子禮服。上繡龍紋。《禮記·禮器》:“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 唐 杜甫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 聞一多 《紅燭·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仿佛真珠攢在藝術之王底龍袞上。”

(2).古代上公服。《禮記·王制》“制:三公一命卷” 漢 鄭玄 註:“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袞。三公八命矣,復加一命則服龍袞,與王者之後同。” 孫希旦 集解:“卷與袞同,袞冕,九章之服也。三公八命,服鷩冕,加一命則為上公而服袞冕。”

勛舊

亦作“勛舊”。有功勳的舊臣。《晉書·陳騫傳》:“帝以其勛舊耆老,禮之甚重。”《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 殷 拊膺大哭曰:‘吾荒耄如此,而殺吾勛舊。’” 宋 楊無咎 《醉蓬萊》詞:“味洗膏粱,才侔 沉 謝 ,三朝勛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忘本》:“凡鄉、會試,必先試弓馬合格,然後許入場屋,故一時勛舊莫不熟習弓馬。”

金甌

(1).金的盆、盂之屬。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四:“婦以金甌、麝香囊與婿別,涕泣而分。”《明史·錢龍錫傳》:“帝倣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 清 黃遵憲 《感事》詩:“金甌親卜比公卿,領取冰銜十日榮。”

(2).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國土。《南史·朱異傳》:“﹝ 武帝 ﹞嘗夙興至 武德閤 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唐 司空圖 《南北史感遇》詩之五:“兵圍 梁 殿金甌破,火發 陳 宮玉樹摧。” 清 秋瑾 《鷓鴣天》詞:“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毛澤*東 《清平樂·蔣桂戰爭》詞:“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3).酒杯的美稱。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蔡宅祝壽》:“春花明彩袖,春酒泛金甌。” 明 沉采 《千金記·夜宴》:“碧月照金甌,銀河燦珠斗。”

名姓

1.即姓名。 2.有名望的姓氏。即舊族。

行看

(1).且看。 唐 韓愈 《郴州祈雨》詩:“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明 高明 《琵琶記·才俊登程》:“行看取,朝 紫宸 , 鳳池 鰲禁聽絲綸。”取,得。助詞。

(2).復看,又看。 唐 賈島 《送去華法師》詩:“默聽鴻聲盡,行看葉影飛。”

紫泥

古人以泥封書信,泥上蓋印。皇帝詔書則用紫泥。《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奉 高皇帝 璽綬” 李賢 注引 漢 蔡邕 《獨斷》:“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皆以 武都 紫泥封之。”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封紫泥於璽禁,傳墨令於銀書。”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蓋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後即以指詔書。 南朝 梁 沉約 《為始興王讓儀同表》:“徒塵翠渥,方降紫泥,以茲上令,用隔下情。” 唐 白居易 《代書一百韻寄微之》:“恩隨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清 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蟬蛻,掉頭不肯隨東封。”

辛棄疾名句,水調歌頭名句

詩詞推薦

龍袞方思勛舊,已覆金甌名姓,行看紫泥褒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