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五邁的《親舊問盜作詩四十韻以答之說要備野史之錄》
全文:
我來自京師,已醜之十月。
道之建劍間,行行遇兵卒。
問之何為行,對言聲哽咽。
初只因臨汀,監商時出沒。
縣官事張皇,星夜聞帥鉞。
帥出乃捕兵,此曹輒猖獗。
加之江西寇,恃嶮護巢穴。
向來誤降臨,貽祝今尤烈。
合黨肆紛披,交鋒爭桀黠。
聚落西百村,室廬遭毀爇。
轉徒臨照陽,孤城危一發。
帥方實歸裝,視此苦不切。
惟漕暨庾台,協心圖撲滅。
移文責十連,義激詞語辣。
就檄劉權軍,專城植鎩盾。
又有一老尉,賈勇抗鴟鶻。
賴此所居民,猶苟旦暮活。
我聞此卒言,憂憤中腸熱。
及歸抵吾廬,保伍亦團結。
或恐汀邵寇,餘燼尚分裂。
或疑鼠狗徒,乘間敢竊發。
吾鄉號樂國,目不見雨鐵。
一聞鉦鼓聲,縮頭畏如鱉。
新歲或訛言,城居竟搬挈。
丁男肩欲頳,稚女足不襪。
相顧莫為謀,去守將安決。
汝知誨盜誰,吾能為汝說。
年來民賊多,田裡困根括。
單丁火亦追,光戶租盡刷。
猛虎政太苛,攘雞手已滑。
剝床忍及膚,椎肌慘見血。
吏肥富薰天,民貧怨刻骨。
及此皆幸災,狺險何聒聒。
古來盜賊興,官吏去饕餮。
大者籍其家,小亦寘重罰。
人心知是非,端可以理折。
民賊盡芟夷,雖賞之不竊。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對言
(1).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 清 王念孫 《讀書雜誌·史記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宮子 謂 西門子 曰: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子衣則文錦,食則粱肉。’以粢糲與粱肉對言。”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書連及之詞例》:“《周禮·宰夫職》:‘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鄭 注曰:‘治凡,若月計也;治目,若今日計也。’然則凡之與目,事有巨細,故以對言。”
(2).指將兩種不同的概念對舉稱說。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就是考妣對言也是 東周 以後的用語,古人以祖妣為對,以考母為對。”參見“ 對文 ”。
哽咽
不能痛快的出聲哭
說著又哽咽起來
小王哽咽著解釋。——《黃橋燒餅》
五邁名句,親舊問盜作詩四十韻以答之說要備野史之錄名句
名句推薦
發改河陽鬢,衣余京洛塵
呂讓《和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