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與義的《再用跡字韻成一首呈判府》
全文:
風雨一葉過,黃花已陳跡。
人貧交舊疏,歲暮日月疾。
貪人積胡椒,智不到鬼錄。
那知庾郎菜,地瘦飽金玉。
不如學服氣,清座了晨夕。
尚余煙月債,驅使入吟筆。
晚逢葛先生,憐我出無仆。
借車得時詣,謬窺文字籙。
談詩不知疲,或作夜半客。
揮毫寫珠玉,治郡蓋餘力。
不羨江千萬,不慕李八百。
願傳公句法,容我附風翼。
城東劉子政,著書方滿屋。
昨示一篇詩,三日嘆未足。
仍聞供筆硯,家有樊通德。
但恐裴公門,從此近舍湜。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得時
(1).獲得時機。《國語·越語下》:“得時不成,反受其殃。”《後漢書·馮衍傳上》:“且 衍 聞之,得時無怠。”
(2).順應天時;適合時令。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宋 曾鞏 《桐樹》詩:“得時花葉鮮,照影清泉助。”
(3).遇合機緣;行時走運。 唐 李涉 《六嘆》詩序:“清江、白雲、孤山、遠嶼,皆得時之人吟詠性情耳。” 宋 范仲淹 《四德說》:“夫亨者……於人為得時茂勛,於國為聖賢相遇。”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摘抄·史四》:“ 錢文通 ……曾在內學堂教書, 懷恩 太監出其門下,後 恩 得時,遂援引以至要路。”《白雪遺音·馬頭調·窩娼》:“得時的二爺們把帖換,威風凜嚴。”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陳與義名句,再用跡字韻成一首呈判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