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岳珂的《呂成公寬平通鑑佚老三帖贊》
全文:
治粹於隆古,元{凱加丶}之懿,根於篤誠。
世澤未傾,英髦代興。
非不卓犖,絕乎逕庭。
而斯道之正,獨未有以韋平之家,而繼孟荀之鳴者。
豈天心之昌我朝,固得其人而後行耶。
儒服獨立,出於簪纓。
百聖微言,闡我金籯。
使萬世而下,洙泗有所系,伊濂有所承。
正傳未墜而迄續,絕學將晦而復明。
所謂派歷許,沿申遡榮。
簣覆基峙,源澄流清。
殆匪一日之積,偶然而生。
至於道以身立,忠以死爭。
斡泰否之機,開剝復之萌。
其昆弟剛毅之操,家庭講貫之精,又何其集義之之餒,而為人之難能也。
我讀五帖,言言典型。
文史潘吳,詩書邵程。
望群賢於忠讜,驗本體於寬平。
則雖小而見諸簡牘之接物,亦奚以異於塤篪之同聲。
晻若前陳,如龜之明。
仁遠德輶,欲舉曷勝。
於戲二難,古誰與京。
參考注釋
簡牘
(1).古代書寫用的竹木片。亦泛指書寫用品。《藝文類聚》卷五八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 王充 於宅內門戶壚柱,各置筆硯簡牘,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 唐 黃滔 《魏侍中諫獵賦》:“文高而簡牘增煥,思苦而煙霞動色。”
(2).指文書;書籍;書簡。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及 西臺 陷歿,簡牘湮散, 丁 亦尋卒於 揚州 。”《舊唐書·韋元甫傳》:“ 元甫 精於簡牘, 錫 詳於訊覆。” 宋 蘇轍 《蠶麥》詩:“為農良未易,為吏畏簡牘。” 魯迅 《書信集·致李秉中》:“來信令我作書再催併介紹,今寫則寫矣,附上,但即令見面,恐其不得要領,仍又與未見無異……況我又不善簡牘,不能作宛轉動聽之言哉!”
接物
(1) 交往;交際
(2) 與客觀事物接觸
塤篪
(1).亦作“ 壎箎 ”。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2.塤﹑篪皆古代樂器,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和。因常以"塤篪"比喻兄弟親密和睦。 3.比喻互相呼應和配合。 4.借指兄弟。
同聲
(1) 發出聲音的時間相同
(2) 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聲相應
(3) 眾口一辭;隨聲附合
台下同聲叫起好來
(4) 言語腔調相同
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淨、醜同聲。——清· 李漁《閒情偶寄》
岳珂名句,呂成公寬平通鑑佚老三帖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