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洋的《近冬至祭肉未給因敘其事》
全文:
去年至日猶從俗,今年至日曾無肉。
食無臠炙情勿傷,祭不毛血貧太酷。
起與婦謀宜早計,我典春衫君前髻。
但得豚肩略揜豆,敢事三牲共日祭。
婦將捩發猶忸尼,請君憑几聽致詞。
所聞奉祀貴戾潔,誠果不立豐何為。
自為君為今有年,君家儉千相流傳。
以其所養昔固爾,稱所豐儉今宜然。
況聞隆殺古有制,禮貴視時成愷悌。
順成八蜡乃得通,聖治功成方饗帝。
方今大禮曾未充,倉廩不與昔日同。
無財無田不可祭,子有籩豆那能豐。
且求遠去酌行潦,在野不應嫌薄少。
待得故鄉兵馬空,共買羔羊薦清醥。
參考注釋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籩豆
(1).籩和豆。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製為籩,木製為豆。《禮記·禮器》:“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 孔穎達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魚臘籩豆是也。”《後漢書·東夷傳·濊》:“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帝納其言,以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齊娘,以執籩豆。”
(2).借指祭儀。 宋 蘇轍 《謝講徹<論語>賜燕狀》之一:“深念勤勞,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畢陳。” 章炳麟 《訄書·徵七略》:“其細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職,官別為書, 與 周時贊大行相似。”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
王洋名句,近冬至祭肉未給因敘其事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無財無田不可祭,子有籩豆那能豐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