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當的《表兄丁行之俾予作山水一軸》
全文:
禿髮管城書不中。
麝煤滿硯隨輕濃。
煙雲變怪本無定,丹青故匪能形容。
解衣盤礴無人久,妙跡於今復何有。
揮毫要使真宰泣,嘆息初非痴絕手。
遼東有人丁令威,去家得仙今暫歸。
上界繁華異丘壑,安得長林大麓長追隨。
聯翩大軸要予寫,敲冰不在鵝溪下。
吾既不能為喬松直乾摩蒼天,又不能為小童一線飛紙蔦。
萬里江山敗平遠,喚取畫師閻立本。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上界
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迷信);天界
繁華
(1) 繁榮熱鬧
繁華大街
(2) 指容貌美麗或地位顯貴
丘壑
(1).山陵和溪谷。 宋 王安石 《九井》詩:“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虛。”
(2).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清 方文 《廬山詩·白鶴觀》:“時時過 江 來, 廬山 訪丘壑。”
(3).鄉村;幽僻之地。《北史·魏收傳》:“不養望於丘壑,不待價於城市。” 宋 蘇軾 《乞罷學士除閒慢差遣札子》:“臣多難早衰,無心進取,得歸丘壑以養餘年,其甘如薺。”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遊春》:“你既無婚,我亦未娶。即圖同居丘壑,以結姻盟。”
(4).謂隱逸。 南朝 宋 謝靈運 《齋中讀書》詩:“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 金 王若虛 《茅先生道院記》:“予世之散人也,才能無取於人,而功名不切於己,雖寄跡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嘗一日忘。” 清 方文 《訪林青仲兄弟》詩之二:“丘壑本繇性,漁樵豈為名。”
(5).喻困境。 宋 范仲淹 《進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與弟寘狀》:“伏望聖慈,特霑一命……使其幼孤,不墮丘壑,亦天地之造也。”
(6).喻深遠的意境。 宋 黃庭堅 《題子瞻枯木》詩:“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世祖御筆》:“上以武功定天下,萬幾之餘,遊藝翰墨,時以奎藻頒賜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 荊 、 關 、 倪 、 黃 輩所不到者。”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而觀其或亭或臺,或牆或石,或竹或樹,半隱半露間,使遊人不覺其觸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斷難下手。”
長林
(1).高大的樹林。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涉蘭圃,登重基。背長林,翳華芝。” 晉 陸機 《赴洛》詩之一:“南望泣玄渚,北邁涉長林。”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滿目雪色長林,欣欣然迎著我這萬里羈客。”
(2).喻隱逸者的居處。 南朝 宋 范曄 《樂游應詔詩》:“探己謝丹黻,感事懷長林。” 明 高啟 《松隱為愛叔能賦》:“我今身似浮雲閒,正合著在長林間。”參見“ 長林豐草 ”。
大麓
猶總領,謂領錄天子之事。《書·舜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孔 傳:“麓,録也。納 舜 使大録萬機之政,陰陽和,風雨時,各以其節,不有迷錯愆伏。”《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 劉昭 注引 漢 桓譚 《新論》曰:“昔 堯 試於大麓者,領録天子事,如今尚書矣。”一說為廣大的山林。《淮南子·泰族訓》:“既入大麓,烈風雷雨而不迷。” 高誘 註:“林屬於山曰麓。 堯 使 舜 入林麓之中,遭大風雨不迷也。”
追隨
(1)
(2) 仿效前人的事跡
(3) 跟隨
經常追隨著他的記者們
王當名句,表兄丁行之俾予作山水一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