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復的《平陽民杜裕民因買薪得紫石於薪中石有黝理自》
全文:
至心不可求,虛明曠無跡。
應物乃現形,遺影留茲石。
若以色見我,洋海塵三尺。
諸像皆非相,於茲何所得。
參考注釋
應物
(1).順應事物。《莊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鍾泰 發微:“‘應物無方’,言不執滯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宋 歐陽修 《道無常名說》:“無常以應物為功,有常以執道為本。”《西遊記》第二回:“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
(2).猶言待人接物。《晉書·外戚傳·王濛》:“虛己應物,恕而後行。”《隋書·循吏傳·劉曠》:“ 劉曠 ,不知何許人也。性謹厚,每以誠恕應物。” 明 孫柚 《琴心記·挑動春心》:“你看他清標應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氣逼人,似野鶴之出羣。” 清 姚鼐 《揚雄<太玄>目錄序》:“雖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見所以處事應物者,皆合乎聖人之道也。”
現形
把本來的樣子顯露出來
遺影
(1).謂留下影子。 晉 陸機 《輓歌詩》之一:“帷袵曠遺影,棟宇與子辭。”
(2).指遺留下的影子。 晉 陶潛 《九日閒居》詩:“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宋 陳與義 《幽窗》詩:“高鳥度遺影,風扉語移時。”
(3).猶遺像。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愛其貞恆之性,嘉其可久之姿,莫若圖玅像於檀香,寫遺影於祗樹。” 唐 劉長卿 《夜宴洛陽程九主簿送楊三山人往天台尋智者禪師隱居》詩:“雲龕閉遺影,石窟無人煙。” 周立波 《蘇聯紅軍博物館》:“她的遺體還留在那兒的雪裡,紅軍撥開積雪,拍了一張照片,這是她的最後的遺影。”參見“ 遺像 ”。
李復名句,平陽民杜裕民因買薪得紫石於薪中石有黝理自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