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籀的《次韻李次仲赴巨山張舍人招贈之什》
全文:
君無吟秋草,螢飛而露濕。
曼倩古豪英,羨門深抆拭。
五難背生路,九鑰探金碧。
烏龍因師指,龜峰森郡戟。
張羅候鳧影,過客紛如織。
子房河上翁,揮犀高讌席。
噓呵棗如瓜,肉眼殊未識。
西母掬露醒,東王漿霞赤。
至哉高尚公,著書不靳惜。
髻珠曩許學,玉版援金筆。
仙階三洗髓,短生幾兩屐。
岧嶤法身像,褒博烏紗幘。
焚沃覬有遭,稽首悲涕泣。
妙訣付神水,悃誠如皎日。
升降摩頂踵,抽添而損益。
勞生息奔迫,頹齡飛鳥急。
希求九陽聚,何憚一千夕。
近期赤水中,先睹玄珠得。
參考注釋
岧嶤
亦作“ 岧嶢 ”。亦作“岹嶢”。高峻;高聳。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踐蹊隧之危阻,登岧嶤之高岑。”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張景陽 《玄武觀賦》所謂‘高樓特起,竦跱岹嶢……延千里之清飆’也。”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詩之一:“閣道岧嶢上戍樓, 劍門 遙裔俯 靈丘 。” 明 陸采 《明珠記·買藥》:“五雲樓閣鬱岧嶢,聽玉佩頻搖。”亦形容綿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三:“一脈靈長四葉貂,談經門祚鬱岧嶤。”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烏紗
(1).指古代官員所戴的烏紗帽。 唐 皮日休 《夏景沖淡偶然作》詩:“祗隈蒲褥岸烏紗,味道澄懷景便斜。”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贊>序》:“龍竹自攜,烏紗不整;異貌無匹,華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聲未絶,只見班部中閃出一官,烏紗象簡,趨跪丹墀。”
(2).泛指官帽。 清 洪楝園 《後南柯·辭職》:“想當年司憲護高牙,誤軍事褫烏紗,如爐王法便追拿。”參見“ 烏紗帽 ”。
(3).借指官位。 明 孫仁孺 《東郭記·與之大夫》:“覷了這人情笑殺,可道當今底是識烏紗。”參見“ 烏紗帽 ”。
(4).黑紗織物。參見“ 烏紗髻 ”。
蘇籀名句,次韻李次仲赴巨山張舍人招贈之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