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金代元好問的《箕山》
全文:
幽林轉陰崖,鳥道人跡絕。
許君棲隱地,唯有太古雪。
人間黃屋貴,物外只自潔。
尚厭一瓢喧,重負寧所屑,降衷均義稟,汩利忘智決。
得隴又望蜀,有齊安用薛?干戈幾蠻觸,宇宙日流血。
魯連蹈東海,夷齊採薇蕨。
至今陽城山,衡華兩丘垤。
古人不可作,百念肝肺熱。
浩歌北風前,悠悠送孤月。
參考注釋
魯連
指 魯仲連 。 戰國 時 齊國 人。有計謀,但不肯做官。常週遊各國,排難解紛。 秦 軍圍 趙 都 邯鄲 , 魯連 以利害進說 趙 魏 大臣,勸阻尊 秦 為帝,曾說:“彼( 秦昭王 )即肆然稱帝, 連 有蹈 東海 而死耳!” 齊國 要收復被 燕國 占據的 聊城 時,又寫信勸說 燕 將撤守。 齊王 打算給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個兼有隱士、俠客和政治家特點的人。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後因被視為奇偉高蹈、不慕榮利的代表人物。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夫 魯連 之智,辭祿而不返。” 唐 李白 《古風》之十:“ 齊 有倜儻生, 魯連 特高妙。” 清 方文 《夜泊東昌》詩:“紛紛來往者,猶有 魯連 無?” 陳毅 《冬夜雜詠·含羞草》:“ 魯連 不帝 秦 , 田橫 刎頸死。”亦稱“ 魯連子 ”。 宋 岳珂 《桯史·晦庵感興詩》:“世無 魯連子 ,千載徒悲傷。” 明 高啟 《送沉徵士鉉歸海上》詩:“倘見 魯連子 ,殷勤煩寄聲。”
東海
(1) 亞洲東部邊緣海,西接中國大陸,北連黃海,南接南海,面積7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0米,廣闊的東海大陸架是良好的漁場
(2) 泛指東方的大海
夷齊
伯夷 和 叔齊 的並稱。《孔叢子·陳士義》:“ 夷 齊 無欲,雖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 夷 齊 事高潔。” 廖仲愷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傷時。”參見“ 夷叔 ”。
採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齊 ,反對 周武王 伐 紂 ,曾叩馬而諫。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農 、 虞 、 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 首陽山 。”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維 《送別》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見採薇之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詩·小雅》篇名。《〈詩〉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後遂以“採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吳戍橋》詩:“上相歌《採薇》,嚴軍入懸瓠。”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滅 殷 之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後因以“採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採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唐 杜甫 《別董頲》詩:“當念著皂帽,採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採薇。”
(3).指亡國。 黃人 《<清文匯>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採薇之痛。”
元好問名句,箕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