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晁說之的《上元前再金題南莊壁二首》
全文:
蒼皇徒步子孫隨,倒邑空城失所之。
十日不通京國信,一燈誰憶上元時。
大河難阻金人過,遠道休論鐵馬期。
弭難九州宜祭鼎,慶雲翔鶴誤聲詩。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參見「 十日並出 」。
(2).十乾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預 註:「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
不通
(1).阻塞;不通達。《左傳·成公十三年》:「東道之不通,則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辭·九辯》:「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漢書·哀帝紀》:「皇天降非材之佑, 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 沖 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王願堅 《普通勞動者》:「說著,他動了真氣,象不屑於和這個不通情理的人說話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謂學識淺陋。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6).謂文理悖謬不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於照牆,不取。」
國信
(1).國家的威信。《後漢書·寇恂傳》:「今天下初定,國信未宣。」 宋 葉適 《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銘》:「使命事關國信,有不如意,國北門可復入耶?」
(2).兩國通使作為憑證的文書符節。 唐 張籍 《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詩:「過海便應將國信,到鄉猶自著朝衣。」《宣和遺事》前集:「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3).「 國信使 」的省稱。《宋史·外國傳三·高麗》:「 政和 中,升其使為國信,禮在 夏國 上。」
(4).指國家間贈送的禮品。《舊唐書·敬宗紀》:「命品官 田務豐 領國信十二車,賜 迴紇可汗 及 太和公主 。」
上元
(1).節日名。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舊唐書·中宗紀》:「﹝ 景龍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水滸傳》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登高》:「歲上元夜,寺僧燃燈遶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2).古代曆法名稱之一。《史記·天官書》:「其紀上元。」 司馬貞 索隱:「上元是古歷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積分,上求數千萬歲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會於子,謂之上元,以為曆始。」
(3).舊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講陰陽五行的人以三個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周,稱其中的第一個甲子為「上元」。
(4).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賦》:「 上元 錦書傳寶字, 王母 瓊箱薦金約。」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宮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張居正 《壽嚴少師三十韻》:「握斗調元化,持衡佐上元。」
晁說之名句,上元前再金題南莊壁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