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王通的《詠五台》
全文:
縹緲蓬萊未足夸,海峰孤絕更無加。
入門已到三摩地,攜手同游千歲沙。
碧玉鏡開金菡舊,珊瑚樹宿白頻迦。
殷勤童子能招隱,共采芝茵和紫霞。
驚起東華塵土夢,淪州到處即為家。
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常乘入月槎。
梅福留丹赤汝橘,安期送來大於瓜。
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岩小白花。
寶陀岩畔禮慈容,滿袖香吹菡舊風。
海市障天番霧黑,地輪推日上朝紅。
悟迷不必分明暗,觀照何須了色空。
不涉音開三際斷,大千塵剎盡圓通。
返視何妨更返聞,須知了妄即同真。
千虛影視塵沙界,萬像光舍剎土身。
轉物頭頭皆妙鏡,窮源處處盡同津。
普門廓徹無邊表,紫竹紅渠別是春。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不必
無須,不一定,沒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唐·韓愈《師說》
明暗
亦作“ 明闇 ”。1.明與暗;明顯與隱晦。《漢書·劉向傳》:“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見矣。” 漢 王充 《論衡·答佞》:“深謀明術,深淺不能並行,明暗不能並知。”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二:“明闇信異姿,靜躁亦殊形。”
(2).比喻政治清明與黑暗。《漢書·終軍傳》:“夫明闇之徵,上亂飛鳥,下動淵魚。”
(3).喻指聰慧或愚昧。 宋 歐陽修 《為君難論下》:“此非聽言之難,在聽者之明暗也。”
(4).比喻真假;是非。《西遊記》第九五回:“﹝后妃等﹞一個個上前拜告道:‘望聖僧救得我真公主來,分了明暗,必當重謝。’”
觀照
(1).佛教語。指靜觀世界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楞嚴經》卷二:“﹝佛告 阿難 :﹞汝雖強記,但益多聞,予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唐 李華 《衢州龍興寺故律師體公碑》:“於人法得無我,於觀照得甚深。” 明 李贄 《心經提綱》:“然則觀者但以自家智慧時常觀照,則彼岸當自得之矣。” 魯迅 《<華蓋集>題記》:“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歷大苦惱,嘗大歡喜,發大慈悲。”
(2).顯示;反映。 郭沫若 《今昔集·今天創作的道路》:“文藝活動當然不能除外。要站在這樣一種批判的立場以觀照人生,批判人生,領導人生。” 茅盾 《如何擊退頹風》二:“凡是現實所有事,應當都在他觀照之下,應當都在他的寫作範圍之內。”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色空
(1).佛教語。“色”與“空”的並稱。謂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 唐 王維 《謁璇上人》詩序:“色空無礙,不物物也;嘿語無際,不言言也。”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色空兩不住,收拾宗風裡。” 靳榮藩 註:“《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佛教語。“色即是空”的略語。謂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生,虛幻不實。 唐 白居易 《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詩:“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宮。彼此皆兒戲,須臾即色空。” 明 高濂 《玉簪記·投庵》:“皈依法,願悟著頑空與色空。”
王通名句,詠五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