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少年豈知道,因緣父兄願承教

蘇轍送歐陽辯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轍的《送歐陽辯》

全文:
我年十九識君翁,鬚髮白盡顴頰紅。
奇姿雲卷出翠阜,高論河決生清風。
我時少年豈知道,因緣父兄願承教
文章疏略未足雲,舉止猖狂空自笑。
公家多士如牛毛,揚眉抵掌氣相高。
下客逡巡愧知己,流枿低昂隨所遭。
卻來京洛三十載,重到公家二君在。
伯亡仲逝無由追,淚落數行心破碎。
京城東西正十里,雨落泥深旱塵起。
衣冠纏繞類春蠶,一歲相從知有幾。
去年叔為尚書郎,家傳舊業行有望。
今年季作澶淵吏,米鹽騷屑何當起。
前輩今無一二存,後來幸有風流似。
黃河西行於沒屋,桑柘如雲麥禾熟。
年豐事少似宜君,飽讀遺書心亦足。

蘇轍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蘇轍我時少年豈知道,因緣父兄願承教書法作品欣賞
我時少年豈知道,因緣父兄願承教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知道

(1)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

(2) 認識道路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乾寶《搜神記》

(3) 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

知道了發生過的情況

因緣

(1) 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果的條件

洒家在五台山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水滸傳》

(2) 緣分

他倆真有因緣

父兄

(1) 父親與兄長。

兼仗父兄之烈。——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2) 泛指家中長輩,或用作偏義複詞,指兄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承教

(1).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願安承教。” 趙岐 註:“願安意承受 孟子 之教令。”《戰國策·趙策二》:“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史記·樂毅列傳》:“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

(2).用作謙詞,言接受教誨。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所論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 徐御史 起身相謝道:‘承教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髻》:“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

蘇轍名句,送歐陽辯名句

詩詞推薦

我時少年豈知道,因緣父兄願承教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