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南北朝鮑照的《建除詩》
全文:
建旗出燉煌。
西討屬國羗。
除去徒與騎。
戰車羅萬箱。
滿山又填谷。
投鞍合營牆。
平原亘千里。
旗鼓轉相望。
定舍後未休。
候騎敕前裝。
執戈無暫頓。
彎弧不解張。
破滅西零國。
生虜郅支王。
危亂悉平盪。
萬里置關梁。
成軍入玉門。
士女獻壺漿。
收功在一時。
歷世荷餘光。
開壤襲朱紱。
左右佩金章。
閉帷草太玄。
茲事殆愚狂。
參考注釋
歷世
(1).歷代,過去的各個朝代。 漢 班固 《答賓戲》:“賓又不聞 和 氏之璧韞於 荊 石; 隨侯 之珠藏於蚌蛤乎!歷世莫眡,不知其將含景曜,吐英精,曠千載而流光也。”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 唐 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 明 張居正 《請裁定宗藩事例疏》:“擅婚庶人,名糧止給五十石,而罪宗庶人,乃得七十餘石,又歷世不減,此恩紀失倫,亦事例之未妥者也。”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終以滅亡,歷世精神,不百年而俱盡矣。”
(2).累世。謂經過幾代。 漢 張衡 《東京賦》:“銘勛彝器,歷世彌光。”《後漢書·張純傳》:“ 純 在朝歷世,明習故事。”
餘光
(1).充足的光輝。《列子·周穆王》:“東極之北隅有國曰 阜落之國 ,其土氣常燠,日月餘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誠知晝不操燭,日有餘光,但愚情區區,貪陳所見。”
(2).謂多餘之光。《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 秦 而當路矣。 茂 之妻子在焉,願君以餘光振之。”後遂用為美稱他人給予的恩惠福澤。《北齊書·魏收傳》:“會 司馬子如 奉使霸朝, 收 假其餘光。” 宋 曾鞏 《賀轉運狀》:“ 鞏 備官於此,託庇雲初。將承望於餘光,但欣愉於懦思。” 清 顧炎武 《答李子德書》:“更希餘光下被,俾莫年迂叟得自遂於天空海闊之間,尤為知己之愛也。”
(3).指落日的光芒。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八:“灼灼西頽日,餘光照我衣。” 唐 杜甫 《柴門》詩:“長影沒窈窕,餘光散谽谺。”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二:“餘光闇將夕,零露沾我衣。”
(4).喻指美德、威勢所顯現或留下的影響。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蓋亦有年矣。” 明 李東陽 《江都縣學科貢題名記》:“後進之士仰遺風,慕餘光,志感行勵,必有勃然於此者。”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續記》:“近兩年來,大開了印賣遺著的風氣,雖是期刊,也常有死人和活人合作的,但這已不是先前的所謂‘骸骨的迷戀’,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餘光,想用‘死 諸葛 嚇走生 仲達 ’。”
鮑照名句,建除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