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楊公遠的《九日登高次省齋韻》
全文:
久出嘗思賦式微,半生心事場少知。
登高且泛寒花酒,扶老須憑勁竹枝。
樵逕緩躋山詰曲,羈懷難琢句新奇。
絕憐萬里澄秋霽,辜負潘郎風雨詩。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登高
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 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花酒
舊時由妓女陪著飲酒作樂叫吃花酒
扶老
(1).謂手杖可供老人憑藉扶持。後因用以為手杖的別名。《藝文類聚》卷九二引 漢 應劭 《風俗通》:“《周官·羅氏》:‘獻鳩養老。’ 漢 無羅氏,故作鳩杖以扶老。”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 宋 黃徹 《郊行》詩:“江乾食息呼扶老,木末攀緣訝宛童。” 金 宇文虛中 《和高子文秋興》:“散步雙扶老,棲身一養和。”
(2).一些可供做手杖的樹、藤、竹的名稱。《詩·大雅·皇矣》“其檉其椐” 三國 吳 陸璣 疏:“椐,樻。節中腫,似扶老,今靈壽是也。” 阮元 校勘記:“扶老,木名,可以為杖。”《山海經·中山經》“﹝ 龜山 ﹞多扶竹” 晉 郭璞 註:“邛竹也,高節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後漢書·周磐傳》“ 磐 同郡 蔡順 ,字 君仲 ,亦以至孝稱” 李賢 注引 晉 周斐 《汝南先賢傳》:“ 蔡順 事母至孝。井桔橰朽,在母生年上,而 順 憂,不敢理之。俄而有扶老藤生,繞之,遂堅固焉。” 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 漢成帝 顧成廟 有三玉鼎,二真金罏,槐樹悉為扶老拘攔,畫飛雲龍角於其上也。”
(3).禿鶖的別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鳥獸》:“扶老,禿秋也。狀如鶴而大,大者頭高八尺,善與人鬭,好啖蛇。”一說為刻有禿鶖頭形的拐杖。 宋 無名氏 《采蘭雜誌》:“山中老人以禿鶖頭形刻杖上,謂之扶老,以此鳥能辟蛇也。《古今注》以禿鶖為扶老,甚謬。”
(4).攙扶老人。參見“ 扶老攜幼 ”。
竹枝
(1).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從孫濟》詩:“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劉滄 《題古寺》詩:“古寺蕭條偶宿期,更深霜壓竹枝低。”
(2).樂府《近代曲》之一。本為 巴渝 (今 四川 東部)一帶民歌, 唐 詩人 劉禹錫 據以改作新詞,歌詠 三峽 風光和男女戀情,盛行於世。後人所作也多詠當地風土或兒女柔情。其形式為七言絕句,語言通俗,音調輕快。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詩:“盪槳 巴 童歌《竹枝》,連檣估客吹 羌 笛。” 宋 范成大 《夔門即事》詩:“《竹枝》舊曲元無調,麴米新篘但有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紀映淮》:“ 金陵 紀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嘗有《秦淮竹枝》云:‘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疎樹幾行。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 謝 女雪飛香。’” 朱自清 《中國歌謠》三:“《詞律》云:‘《竹枝》之音,起於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風景。後人因效其體,於各地為之。’這時《竹枝》已成了一種敘述風土的詩體了。”
(3). 唐 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單調十四字,分平韻、仄韻兩體。
楊公遠名句,九日登高次省齋韻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滬上感詠十二首·其二
杜關〔清代〕東北尚多難,悲秋劇苦辛。天涯猶故我,海外有孤臣。板蕩中原局,安危百戰身。遼陽餘痛在,首惡爾何人。
![登高且泛寒花酒,扶老須憑勁竹枝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