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喻良能的《侍御王公去饒饒之士民數千萬人遮道攀轅又相》
全文:
東嘉老先生,文字繼坡谷。
治饒如京兆,三王豈其族。
政成無一事,澹若處幽獨。
追蹤古循吏,清淨非碌碌。
每以坐嘯餘,時出陽春曲。
風流化幫人,吟詠成國俗。
乙酉秋七月,天地正炎燠。
有詔帥夔門,引道不淹宿。
境內聞公行,倉皇守牙纛。
攀轅人填咽,遮道車擊轂。
已去復挽回,出入成重複。
橋斷蜂腰分,巷擁魚鱗矗。
竟從間道去,復許誰追逐。
子母若弟昆,相顧皆嚬蹙。
吾父既往矣,疇能繼英躅。
孟嘗附商船,千古垂簡牘。
偷席廣文氈,使者為標目。
去思聞九重,盛事傳西蜀。
先生美無度,推誠置人腹。
畫圖照人間,斯民記恩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京兆
(1)
(2) 指京師所在地區
京師有京兆獄。——清· 方苞《獄中雜記》
(3) 指管理京師地區的衙門。
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清· 方苞《獄中雜記》
(4) 指京兆尹,即京師的地方長官
韓愈吏部權京兆。——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三王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1) 夏禹 、 商湯 、 周武王 。《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 范寧 註:“三王,謂 夏 、 殷 、 周 也。 夏後 有 鈞臺 之享, 商湯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會。”(2)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 註:“三王,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是也。”(3) 商湯 、 周文王 、 周武王 。《尸子》卷下:“ 湯 復於 湯丘 , 文王 幽於 羑里 , 武王 羈於王門; 越王 棲於 會稽 , 秦穆公 敗於 崤塞 , 齊桓公 遇賊, 晉文公 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2).指 周 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國語·周語下》:“以太蔟之下宮,布令於 商 ,昭顯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韋昭 註:“三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也。”
(3). 王 姓三名人之合稱。(1) 漢 之 王奉光 、 王商 、 王鳳 。《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 宣 、 元 、 成 、 哀 外戚興者, 許 、 史 、三 王 、 丁 、 傅 之家,皆重侯累將。” 顏師古 註:“三王,謂 邛成侯 及 商 、 鳳 三家也。” 邛成侯 , 王奉光 的封爵。(2) 漢 之 王尊 、 王章 、 王駿 。《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 趙廣漢 、 張敞 、 王尊 、 王章 ,至 駿 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 趙 、 張 ,後有三 王 。’” 晉 潘岳 《西征賦》:“ 趙 張 三 王 之尹京, 定國 釋之 之聽理。”(3) 唐 之 王珣 、 王璵 、 王瑨 。《新唐書·王珣傳》:“﹝ 王方翼 ﹞子 珣 ,字 伯玉 ,與兄 璵 、弟 瑨 以文學稱,時號‘三王’。”(4) 唐 之 王勃 、 王緒 、 王仲舒 。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 王 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清 錢謙益 《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採風詞翰繼三 王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四三王》:“ 唐 滕王閣 有三 王 、則 王勃 作序, 王緒 作賦, 王仲舒 作修閣記也。”
豈其
(1).猶何必。《詩·陳風·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 齊 之 姜 。” 鄭玄 箋:“此言何必河之魴然後可食,取其口美而已;何必大國之女然後可妻,亦取貞順而已。”《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 谷口 鄭子真 不詘其志,耕於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 清 李調元 《勦說·豈其卿》:“豈其卿者,猶云何必卿也。”
(2).猶難道。《左傳·昭公三年》:“ 肸 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 杜預 註:“言必不得祀。”《楚辭·離騷》:“豈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喻良能名句,侍御王公去饒饒之士民數千萬人遮道攀轅又相名句
名句推薦
莫道風情似舊,青鏡里、綠鬢新斑
晁補之《鳳凰台上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