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印肅的《頌證道歌證道歌》
全文:
幻化空身即法身,且無分別與緣情。
青青翠竹無非相,鬱郁黃花搭地靈。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幻化
變幻,奇異的變化
雪後的山谷,幻化成一個奇特的玻璃世界
空身
(1).謂身無負擔或錢財等物。 漢 王充 《論衡·狀留》:“且驥一日行千里者,無所服也…… 伯樂 顧之, 王良 御之,空身輕馳,故有千里之名。”
(2).指光身,獨自一人。《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等了半天,去人空身回來,説是:‘ 龍大人 那裡洋師爺半個月前頭就進京去考洋翰林去了。’” 柔石 《一個偉大的印象》:“﹝他﹞從家裡拿了一支槍,空身逃出到土匪隊里去。”
(3).佛教語。謂四大(地水火風)假合,虛幻不實的肉體。 宋 王安石 《南鄉子》詞之一:“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分別
(1) 各自;個別
對他們應該分別對待
(2) 分頭,各自,不共同,不一起
會長和秘書長分別接見了他
緣情
(1).抒發感情。 唐 獨孤及 《送開封李少府勉自江南還赴京序》:“緣情者莫近於詩,二三子盍詠歌以為贈?”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後人陋《花間》《草堂》之惡習,而並忘緣情托興之旨歸,豈非操選政者加之厲乎?” 朱自清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載道或言志的文學以‘儒雅’為標準,緣情與隱逸的文學以‘風流’為標準。”
(2).借指作詩。 唐 杜甫 《偶題》詩:“緣情慰漂蕩,抱疾屢遷移。” 王嗣奭 釋:“‘緣情’用 陸機 語,謂作詩也。”參見“ 緣情體物 ”。
(3).因循人情;順乎人情。 唐 張九齡 《上姚令公書》:“曩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舊唐書·文苑傳中·賈曾》:“ 曾 奏議:‘請於南郊方丘,設皇地祇及從祀等坐,則禮惟稽古,義得緣情。’” 宋 范仲淹 《<賦林衡鑑>序》:“緣古人之意者,謂之緣情。”
(4).緣分;情意。 明 沉鯨 《雙珠記·赴婚遇兄》:“涉水登山來路遠,緣情應不淺。”
釋印肅名句,頌證道歌證道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