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韓維的《奉和君俞以子華古德頌見示》
全文:
百尺竿頭進步人,隨緣偶物莫非真。
君看日用如何討,即此空身是法身。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日用
(1) 日常生活的費用
(2) 日常生活套用的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即此
就此;只此。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五:“庶幾遺悔尤,即此是幽屏。” 清 李漁 《奈何天·師捷》:“好一個山名。鳳為百鳥之王,又是祥瑞之物,即此就是佳祥了。”
空身
(1).謂身無負擔或錢財等物。 漢 王充 《論衡·狀留》:“且驥一日行千里者,無所服也…… 伯樂 顧之, 王良 御之,空身輕馳,故有千里之名。”
(2).指光身,獨自一人。《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等了半天,去人空身回來,説是:‘ 龍大人 那裡洋師爺半個月前頭就進京去考洋翰林去了。’” 柔石 《一個偉大的印象》:“﹝他﹞從家裡拿了一支槍,空身逃出到土匪隊里去。”
(3).佛教語。謂四大(地水火風)假合,虛幻不實的肉體。 宋 王安石 《南鄉子》詞之一:“不是攝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
(1).佛教語。梵語意譯。謂證得清淨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也稱為佛身。各乘諸宗所說不一。《大般泥洹經·如來性品》:“知如來法身,長存不變易。”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嘗聞佛説,知諸法空,體諸法性,是則以慧眼觀法身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聖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盧簡求 《杭州鹽官縣海昌院禪門大師塔碑》:“法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毛紺垂,顱骨圓聳。”
(3).舊指修煉得道之身。 明 張綸 《林泉隨筆》:“ 俞氏 則謂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後,法身則然,豈可以血肉之軀投畀水火乎?”《西遊補》第十六回:“ 行者 一時難忍,現出大鬧天宮三頭六臂法身,空中亂打。”
韓維名句,奉和君俞以子華古德頌見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