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杜范的《挽劉監丞二首》
全文:
奕世詩書遠,三劉姓字香。
鄉評高宿望,里社借餘光。
蓮浦秋堂晚,松岡夜室長。
典刑無復見,南望獨淒涼。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鄉評
鄉里公眾的評論。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世說新語·言語》“ 王武子 孫子荊 ”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鄉人 王濟 ,豪俊公子,為本州大中正,訪問 宏 為鄉里品狀, 濟 曰:‘此人非鄉評所能名。吾自狀之曰:天才英特,亮拔不羣。’” 宋 陸游 《答廖主簿發解啟》:“伏惟某官文高藝圃,行著鄉評。” 清 閻爾梅 《村居雜詠》:“美人愁國色,君子慎鄉評。”
宿望
(1).素負重望的人。《三國志·魏志·張既傳》“令 既 之 武都 ” 裴松之 注引 晉 摯虞 《三輔決錄注》:“﹝ 游殷 ﹞以子 楚 託之; 既 謙不受, 殷 固託之。 既 以 殷 邦之宿望,難違其旨,乃許之。”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趙信國辭相》:“ 趙葵 南仲 樞使, 陳韡 子華 參政,皆一時宿望。” 清 曾國藩 《箴言書院記》:“ 湘 人官京師者,多同時輩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盡。”
(2).舊時的聲望;素來的名望。《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始元年》:“帝乃追述 允 之宿望,稱 奇 之才,擢為祠部郎。”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朝議置益政院官,院居宮中,選一時宿望有學者,如 楊學士 雲翼 、 史修撰 公燮 、 呂待制 造 數人兼之,輪直。”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禮部有修明典禮、釐正文風之責,故秩宗清要,非儒臣有宿望者,不得濫竽其間。”
里社
(1).古代里中祭祀土地神的處所。《史記·封禪書》:“民里社,各自財以祠。”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大夫不得特立社,與民族居,百姓已上則共一社,今之里社是也。” 宋 梅堯臣 《南陽謝紫微輓詞》之三:“里社當存祀,邦人定立碑。” 清 楊守知 《咂嘛酒歌》:“含哺鼓腹忘帝力,歲歲里社如賜酺。”
(2).借指鄉里。 元 麻革 《王子壽鄉友生朝》詩:“講學詩書義,論交里社情。” 清 孫枝蔚 《潼關》詩:“有家慙里社,無用悔詞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纖》:“嘗閉戶不與里社通,故未悉其家世。”
餘光
(1).充足的光輝。《列子·周穆王》:“東極之北隅有國曰 阜落之國 ,其土氣常燠,日月餘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三國志·蜀志·秦宓傳》:“誠知晝不操燭,日有餘光,但愚情區區,貪陳所見。”
(2).謂多餘之光。《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臣聞貧人女與富人女會績,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幸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 秦 而當路矣。 茂 之妻子在焉,願君以餘光振之。”後遂用為美稱他人給予的恩惠福澤。《北齊書·魏收傳》:“會 司馬子如 奉使霸朝, 收 假其餘光。” 宋 曾鞏 《賀轉運狀》:“ 鞏 備官於此,託庇雲初。將承望於餘光,但欣愉於懦思。” 清 顧炎武 《答李子德書》:“更希餘光下被,俾莫年迂叟得自遂於天空海闊之間,尤為知己之愛也。”
(3).指落日的光芒。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八:“灼灼西頽日,餘光照我衣。” 唐 杜甫 《柴門》詩:“長影沒窈窕,餘光散谽谺。”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二:“餘光闇將夕,零露沾我衣。”
(4).喻指美德、威勢所顯現或留下的影響。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蓋亦有年矣。” 明 李東陽 《江都縣學科貢題名記》:“後進之士仰遺風,慕餘光,志感行勵,必有勃然於此者。”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續記》:“近兩年來,大開了印賣遺著的風氣,雖是期刊,也常有死人和活人合作的,但這已不是先前的所謂‘骸骨的迷戀’,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餘光,想用‘死 諸葛 嚇走生 仲達 ’。”
杜范名句,挽劉監丞二首名句
名句推薦
白頭曳杖人爭看,共嘆浮生七十稀
陸游《 * 風日清美欣然有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