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敖陶孫的《前感興一首》
全文:
烏幾學痴坐,吾炊何以晨。
了知詩自好,不興甑相聞。
蒼蒼本空空,嗚呼誰使然。
甌窶知滿篝,稍喜斗斛仁。
而我亦齊民,不貪後世賢。
腹無一雨溫,百憂鎮燒煎。
巋然一破灶,寒蟲欲無年。
更欲辨名字,蟋蟀螽斯間。
書生謹守書,放步防疾顛。
蝦蟆緣青冥,孤光恣吞吐。
於菟無角翼,為天守門戶。
持此感物化,堯舜萬萬古。
冰蠶不知寒,蓼蟲不知苦。
未知了身口,甘暖復幾許。
高高化入台,下視多劫灰。
我欲轟雷車,老天怒不開。
死語無出路,六經聖所裁。
惟應蒯緱劍,日夕同歸來。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下視
(1).由高處往下看。《墨子·非儒》:“高拱下視。” 漢 揚雄 《甘泉賦》:“攀琁璣而下視兮,行游目乎 三危 。”《舊唐書·王方慶傳》:“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
(2).輕視,看不起。 宋 范仲淹 《議守》:“ 匈奴 屢變,往往犯塞,殺戮吏民,不勝其酷。至於書問傲慢,下視中國。”《三國志平話》卷下:“ 曹相 下視 張松 。” 明 李贄 《定林庵記》:“子欲學,幸毋下視 周安 。”
劫灰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謂劫火的餘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上·竺法蘭》:“昔 漢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問 東方朔 。 朔 云:‘不知,可問 西域 胡人。’後 法蘭 既至,眾人追以問之, 蘭 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後因謂戰亂或大火毀壞後的殘跡或灰燼。 宋 陸游 《數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後始見》詩:“陳跡關心己自悲,劫灰滿眼更增欷。” 明 趙詒琛 《<逸老堂詩話>跋》:“癸丑夏六月,遭亂,所有藏書數萬卷,一旦盡失,而是書原本亦遭刦灰。” 清 呂留良 《<賴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盪,刦灰晝飛,猿鶴蟲沙,蒼黃類化。” 清 金農 《褚先生老毀儒服寄贈》詩:“歷盡刧灰人隔世,飈輪輾破法*輪升。”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頽垣敗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陳三立 《書感》詩:“八駿西遊問刧灰,關河中斷有餘哀。” 陳毅 《偷渡梅關》詩:“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 梅關 著劫灰。”
敖陶孫名句,前感興一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