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營浮俗贗還真,孰與傳經妙入神

陳傅良周宜義三子仲敏明□幼謹同年登第因以前韻奉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傅良的《周宜義三子仲敏明□幼謹同年登第因以前韻奉》

全文:
營營浮俗贗還真,孰與傳經妙入神
一榜及看三子貴,數椽能忍十年貧。
自將弧矢書閭史,便使冰淵誦小旻。
家學如君今有幾,殷勤羅拜我何人。

陳傅良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陳傅良營營浮俗贗還真,孰與傳經妙入神書法作品欣賞
營營浮俗贗還真,孰與傳經妙入神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營營

(1) 象聲詞

營營青蠅

(2) 奔走鑽營

畢生營營,追求名利

(3) 常含貶義

浮俗

(1).浮薄的習俗。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二諦義》:“正以浮俗,故無義可辨,若有義可辨,何名浮俗。” 唐 杜甫 《贈虞十五司馬》詩:“交態知浮俗,儒流不異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劉長卿》:“ 長卿 清才冠世,頗凌浮俗。”

(2).淺薄,粗俗。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證》:“《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數句類 太白 ,其他皆淺近浮俗,決非 太白 所作。” 葉聖陶 《倪煥之》十:“當然,燈會那種粗獷浮俗的‘白相人’風是應當改革的。”

還真

(1).還歸本真。 唐 孟郊 《隱士》詩:“本末一相返,漂浮不還真。” 明 何景明 《呂公祠》詩:“馬上十年元是夢,世間何處可還真?”

(2).指死亡。 明 唐順之 《聞石屋彭君置生棺有感為賦》之一:“試料還真後,誰為倚戶人。”

孰與

(1).與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莊王 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史記·孟嘗君列傳》:“ 齊 無 秦 ,則天下集 齊 , 親弗 必走,則 齊王 孰與為其國也!”《新唐書·韓翃傳》:“時有兩 韓翃 ,其一為刺史,宰相請孰與, 德宗 曰:‘與詩人 韓翃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2).猶言何如。意謂還不如,常用於反詰語氣。《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 西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周書·杜杲傳》:“若使 齊 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

(3).比對方怎么樣,表示疑問語氣。用於比照。《墨子·耕柱》:“ 巫馬子 謂 子墨子 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戰國策·齊策一》:“我孰與城北 徐公 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 商君 、 吳起 、大夫 種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松》:“試問蒼官值歲寒,戴白孰與蒼然好?” 明 徐渭 《自為墓志銘》:“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潔而死者眾矣,乃 渭 則自死,孰與人死之?”

傳經

(1) 舊指傳授儒家經典

(2) 傳授經驗

入神

(1) 專注於眼前有濃厚興趣的事物或陷入沉思

他入神地站在畫前,良久方才離去

(2) 形容達到精妙的境界

這幅人物畫畫得真入神

陳傅良名句,周宜義三子仲敏明□幼謹同年登第因以前韻奉名句

詩詞推薦

營營浮俗贗還真,孰與傳經妙入神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