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葉茵的《天平山謁範文正祠登白雲亭》
全文:
為謁先儒馬鬣塋,倚藤得得上天平。
直疑寺外崚嶒石,猶是胸中數萬兵。
松障四開心目快,山泉一歃骨毛清。
坐間恰動思親念,隱隱白云何處生。
參考注釋
先儒
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先儒所傳,皆不其然。”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先儒解釋皆云: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辨經》:“先儒所見,適與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道:‘……此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 匡子 之神位”。’ 牛布衣 笑道:‘先生,你此言誤矣!所謂“先儒”者,乃已經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稱呼?’”
馬鬣
亦作“馬鬛”。1.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松有兩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馬鬛形也。”《新唐書·叛臣傳上·僕固懷恩》:“ 懷恩 至 渭水 ,無舟,抱馬鬣以逸,收散卒還 河東 。” 宋 陸游 《秋郊有懷》詩之四:“永懷 桑乾河 ,夜渡擁馬鬣。”
(2).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嘆 苕溪 漁艇,幽人孤往; 雁山 馬鬣,弔客誰徑。”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四:“ 貞姑 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清 趙翼 《顧晴沙於惠山立詩冢》詩:“又如 幽 燕 憫忠寺 ,馬鬛一坎聚烈義。”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阡愧 瀧岡 表,憂增馬鬣卑。”
得得
(1).任情自得貌。語本《莊子·駢拇》:“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南朝 梁 何遜 《西州直示同員》詩:“誓將收飲啄,得得任心神。” 宋 黃庭堅 《和甫得竹數本於周翰喜而作詩和之》:“人知愛酒耳,不解心得得。”《紅樓夢》第三八回:“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2).頻頻;頻仍。 唐 王建 《洛中張籍新居》詩:“雲山且喜重重見,親故應須得得來。” 金 高庭玉 《柳絮》詩:“得得穿朱戶,時時撲翠屏。”
(3).特特,特地。 唐 陸龜蒙 《丁隱君歌序》:“別業在深山中,非得得行不可適到其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我得得為渠入 蜀 ,何意見怪?”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縱千里萬里,猶將買草鞋得得而往。”
(4).應諾之詞。猶言好好。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 仁宗 ﹞一日將御朝, 溫成 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
(5).的確,確實。《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良人得得負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6).恰好。 宋 范成大 《萬州》詩:“前山如屏墻,得得正當戶。”
(7).猶答答。作詞或詞組的後綴。 葉聖陶 《微波》:“十二分通脫的一個女郎,兩年以後,會變成這樣羞人得得的。”
(8).象聲詞。多形容馬蹄聲。 清 黃景仁 《道中秋分》詩:“瘦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聽空空。” 曹禺 《王昭君》第四幕:“馬蹄得得,一個騎兵跑得滿頭大汗上。”
天平
一種衡器。由支點(軸)在梁的中心支著天平梁而形成兩個臂,每個臂上掛著一個盤,其中一個盤裡放著已知重量的物體,另一個盤裡放待稱重的物體,固定在樑上的指針在不擺動且指向正中刻度時的偏轉就指示出待稱重物體的重量
葉茵名句,天平山謁範文正祠登白雲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