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鄭剛中的《類試院放榜眾論以得士為慶作古詩一章呈詳定》
全文:
書生業辭藝,不為覓科舉。
胸中負器識,筆下有今古。
君看阿房賦,豈是布衣語。
獨其在糊名,貴賤惟所主。
得之類至寶,棄去祗如土。
有司開化爐,熔鑄要精處。
時方為鼎鏞,小冶不應鼓。
諸公皆名流,學海浩吞吐。
丹靈骨先換,入榜盡龍虎。
訪以執文柄,我亦費羅取,書生家風寒,仆馬在何許。
趼足赴重圍,裹飯坐長廡。
視公簾幕間,若有霄漢阻。
那知先達心,每事必念祖。
未把短檠棄,尚記燈燭苦。
關防周罅隙,考校到毫縷。
雜置戰場文,一字不輕與。
如持古黃鐘,端坐分律呂。
在處拔其尤,可但十得五。
奉此賢能書,足以上天府。
蜀士多豪英,父老自能數。
謂或有遺珠,勉使相接武。
我輩酒樽空,邊城隔煙雨。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關防
(1) 防備,防範
周瑜關防嚴緊,因此無計脫身。——《三國演義》
(2) 關隘有軍隊駐守的地方
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 唐· 杜甫《塞蘆子》
(3) 印信的一種。長方形,始於明初,又稱“大印”
罅隙
裂縫;縫隙;缺點,劣跡
考校
亦作“ 攷較 ”。1.考試。《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伏惟祖宗以來,得人不少,攷較文藝,固有規程,不須變更,以長浮薄,請並如舊制。”
(2).考察比較。《紅樓夢》第一回:“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攷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籌洋芻議·利器》:“非由駐洋明練之大員精心攷校,無從得其要領。”
(3).考訂,校對。 清 張惠言 《江安甫葬銘》:“受 鄭 氏《禮記》,日夜誦習,旁及他 鄭 氏書、先 漢 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義。”
(1).考查比較。《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鄭玄 註:“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後漢書·皇甫規傳》:“ 羌戎 未動,策其將反; 馬賢 始出,頗知必敗。誤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漢 蔡邕 《上漢書十志疏》:“請太師田注考校連年,往往頗有差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 西晉 已往字書,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須訊息。”《宋史·律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御史 張盛藻 疏奏,謂天文、勾股,宜令欽天監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責成工部考校。”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做《內經》的不知道究竟是誰,對於人的肌肉,他確是看過,但似乎單是剝了皮略略一觀,沒有細考校。”
(3).猶考課。《北史·房彥謙傳》:“左僕射 高熲 定考課, 彥謙 謂 熲 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新唐書·選舉志上》:“吏部甲令,雖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職,計勞升敘,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辭俯仰之間。” 明 丘濬 《大學衍義補·正百官嚴考課之法》:“立為考校之法,就積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與能之目,常才則循夫一定之資,異才則有不次之擢。”參見“ 考課 ”。
(4).猶考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進士歸禮部》:“考校取捨,存乎至公。如有請託於時,求聲於人者,當首落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雖號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後 袁州 人 李夷賓 上言,請別加謄録。因著為令。而後識認字畫之弊始絶。”《宋史·選舉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議》:“古者大學之教,以格物致知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長兄這些年考校,可曾得過甚么夢兆?”
(5).拷囚訊罪。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早升殿視事,考校罪人。”
鄭剛中名句,類試院放榜眾論以得士為慶作古詩一章呈詳定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