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賀鑄的《飛鴻亭》
全文:
禪林跨山脅,飛構鑿崚嶒。
千里寄雙睫,百憂消一登。
斯游屬公暇,曉日東南升。
霜野明練甲,雲陰垂海鵬。
東州地陽暖,臘月川無冰。
大艑出洪口,突去如騫騰。
趺坐思方寂,桐魚聞飯僧。
生台飽馴鴿,散上浮圖層。
矯首發長嘯,清風鼓塵膺。
寥寥紫虛路,鴻雁正憑凌。
仿像中散公,俯手朱絲繩。
粉繪久零落,爽靈呼不應。
顧余識尤寡,況復無才稱。
行且置纓笏,庵棲宗大乘。
二子勿多誚,有心何不能。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行且
將要。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苟加一職榮之耳。非必督責迫蹙令就功役也。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九:“﹝ 康節先生 ﹞《觀盛化吟》有云:‘生來只慣見豐稔,老去未嘗見亂離。’其子謂亂離之語太過。 康節 嘆曰:‘吾老且死矣,汝輩行且知之。’” 清 戴名世 《<齊謳集>自序》:“余行且歸隱故山,終身弗出,縱觀古人之詩,而因以有吐發憤懣之什,或有當乎?”
纓笏
冠帶和手板。亦借指官吏。《文選·顏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纓笏匝序,巾卷充街。” 李善 註:“纓笏,垂纓秉笏也,皆朝臣之服,故舉服以明人。”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講解移晷,纓笏塞巷,巾卷充街,莫不傾聽忘倦。”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落落餘數子,趨朝繫纓笏。”
大乘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 印度 經歷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後,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法華經·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跡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
賀鑄名句,飛鴻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