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陸游的《雪》
全文:
瘴癘家家一洗無,更欣余潤沃焦枯。
花壼夜凍先除水,衣焙朝寒久覆爐。
松頂積高時自墮,竹枝壓重欲相扶。
雲開正值春風早,卻看晴光滿九衢。
參考注釋
瘴癘
亦作“ 瘴厲 ”。1.感受瘴氣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惡性瘧疾等病。《北史·柳述傳》:“ 述 在 龍川 數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幾,瘴癘疾作,帝命尚醫診視,遣近臣臨議用藥。” 清 錢謙益 《繼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於生還。” 蘇曼殊 《絳紗記》:“相傳山神下降,祭之終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氣。 唐 杜甫 《悶》詩:“瘴癘浮三 蜀 ,風雲暗百蠻。” 元 無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著疾病,多應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厲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賦》:“風颷撼之而不動,瘴癘攻之而罔顛。” 吳組緗 《一千八百擔》:“久旱的泥土上從垃圾堆里、野草叢裡發出一種令人窒息的悶熱的瘴癘氣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撲。”
家家
每戶
余潤
(1).指豐潤的肌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范啟 與 郗嘉賓 書曰:‘ 子敬 舉體無饒縱,掇皮無餘潤。’”
(2).向四旁浸潤或流淌的水。 唐 溫庭筠 《休浣日西掖謁所知因成長句》:“ 荀令 鳳池春婉娩,好將餘潤變魚龍。”《宋史·宋琪傳》:“九年九月,上幸 景龍門 外觀水磑,因謂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泠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豈非餘潤之所及乎?’” 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凡 河 水所經之地,如 陝西 東界…… 直隸 南界,五六省皆可資其餘潤。”
(3).無窮的潤澤。 唐 元稹 《表夏》詩之四:“玉委有餘潤,飆馳無去蹤。”
(4).比喻旁及的德澤、利益。 宋 秦觀 《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詩:“乃知金仙妙難測,餘潤普及霑凡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一·鄉試取士濫額》:“是時 劉瑾 , 陝西 人, 焦芳 、 河南 人,故比周為奸,厚其桑梓,而 齊 晉 二省則以餘潤見及,遂超 江 、 浙 、 閩 、 楚 四大省而出其上。”
(5).指額外經濟收益。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客作 陳忠 ,主買菜蔬。儕輩皆謂其近多餘潤,宜饗眾。”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河工奢侈之風》:“每歲經費銀數百萬兩,實用之工程者,十不及一,其餘供文武員弁之揮霍,大小衙門之酬應,過客游士之餘潤。”
沃焦
(1).亦作“ 沃燋 ”。古代傳說中東海南部的大石山。《文選·郭璞<江賦>》:“出 信陽 而長邁,淙 大壑 與 沃焦 。” 李善 注引《玄中記》:“天下之大者,東海之 沃焦 焉,水灌之而不已。 沃焦 ,山名也,在東海南方三萬里。”《文選·嵇康<養生論>》“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晉 司馬彪 曰:“一名 沃燋 ……在 扶桑 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燋盡,故名 沃燋 。”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 沃焦 之石,何氣所然。” 清 鄧旭 《錢塘看潮》詩:“伊昔惟聞東流之水無盡期, 沃焦 澒洞為漏巵。”
(2).古代傳說中的異人。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東方有 螗螂 、 沃焦 。”
陸游名句,雪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