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首夏香山雜詩》
全文:
松風忽作秋,夏山已如滴。
戛然孤鶴鳴,響過柯亭笛。
好山如道人,益我良不少。
幾硯欲生雲,緣在青雲表。
嵌竇淙靈脈,來往供挹注。
時出英英氣,甘膏遍沾㴻。
今年獲雨早,峰翠濃欲蒸。
指點青蓮朵,時時信步登。
山深見越遙,豈在遮林木。
近隴復遐町,滿意芃新綠。
豁然天宇暢,因之眼界寬。
時有山風吹,泠泠衣袂寒。
山花不識名,山鳥兩三聲。
物物皆自得,吾亦暢吾情。
玉筍倚天關,煙蘿霏澗戶。
山雲傍晚濃,釀作清宵雨。
參考注釋
山花
(1).山間野花。 北周 庾信 《詠畫屏風詩》:“水流平澗下,山花滿谷開。” 唐 杜甫 《早花》詩:“臘日 巴江 曲,山花已自開。” 金 趙秉文 《仿摩詰“獨坐幽篁里”》詩:“石上多古苔,山花間紅碧。” 陳毅 《棗園曲》:“喜四面山花無數, 延河 水伴秧歌唱,看詩詞大國推盟主。”
(2).植物名。 唐 段公路 《北戶錄·山花燕支》:“山花,叢生。 端州 山崦間多有之。其葉類藍。其花似蓼,抽穗長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開。土人採含苞者賣之,用為燕支粉,或持染絹帛,其紅不下藍花。”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三聲
舊指軍中用以傳令的金鼓、笳、鐸之聲。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三聲既全,五彩必具,辨吾號聲,知五旗。”
乾隆名句,首夏香山雜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