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美兒童歸塾讀,時和父老趁墟談
俞卓 《獨山橋》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俞卓的《獨山橋》
全文:
十里東郊正稅驂,清泉白石路曾諳。
野田水碓都舂雪,山市炊煙半雜嵐。
俗美兒童歸塾讀,時和父老趁墟談。
遠遊何事追禽向,便擬村中著草庵。
參考注釋
兒童
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時和
天氣和順。 漢 王充 《論衡·定賢》:“時和,不肖遭其安;不和,雖聖逢其危。”《宋書·文帝紀》:“今因四表無塵,時和歲稔,復獲拜奉舊塋,展罔極之思。” 唐 崔鉉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父老
古時鄉里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擔任;亦尊稱老年人
趁墟
亦作“趁虛”。亦作“趂虛”。趕集。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詩:“青箬裹鹽歸 峒 客,緑荷包飯趁虛人。” 宋 錢易 《南部新書》辛:“ 端州 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趂虛。” 宋 范成大 《豫章南浦亭泊舟》詩之二:“趁墟猶市井,收潦再耕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鴞鳥》:“ 周村 為商賈所集,趁墟者車馬輻輳。” 楊乾華 《驚蟄雷》:“ 錢革 藉口學 大寨 ,組織衝擊隊,不準人探親,不準人趁墟。”
俞卓名句,獨山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