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

作者:沈鍊 朝代:明代

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原文

軻書規不孝,鬥狠有明條。

克讓惟堯頌,溫恭是舜謠。

負荊登第宅,納履在圯橋。

遜弟從來有,乖離竟所招。

禮儀恆不密,血氣更難調。

暴橫聞千里,危亡起一朝。

災殃遺父母,喪亂及朋僚。

自反修仁術,爭心早已銷。

詩詞問答

問: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的作者是誰?答:沈鍊
問: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沈鍊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鍊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蕭韻 出處:青霞集卷五

參考注釋

不孝

(1)

不孝順

(2)

舊時父母喪事中用於自稱

鬥狠

運用兇狠手段與別人鬥勝

有明

指 明 朝。有,詞頭。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 仲子 乃盡閲 有明 之文,得其指歸,洞徹其底藴。”

克讓

亦作“ 克攘 ”。能謙讓。《書·堯典》:“允恭克讓。” 孔 傳:“克,能。” 孔穎達 疏:“善能謙讓。”《孔子家語·六本》:“昔 堯 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漢書·藝文志》:“合於 堯 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顏師古 註:“攘,古讓字。” 明 李東陽 《新修平陽府城記》:“且 陽平 之民,舊稱勤儉,服勞、溫恭、克讓,有 堯 之遺風。”

溫恭

溫和恭敬。《書·舜典》:“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孔穎達 疏:“溫和之色,恭遜之容。”《詩·商頌·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溫恭朝夕,執事有恪。”《北史·王傑王勇等傳論》:“夫文士懷溫恭之操,其弊也懦弱;武夫稟剛烈之資,其弊也敢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勾踐 內懷虎狼之心,外飾溫恭之貌。”

負荊

後世借用“負荊”表示認錯賠禮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史記·廉藺列傳》

負荊請罪

登第

猶登科。第,指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唐 鄭谷 《贈劉神童》詩:“還家雖解喜,登第未知榮。”《新唐書·選舉志上》:“通四經業成,上於尚書,吏部試之,登第者加一階放選。其不第則習業如初。”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五》:“ 胡文定公 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編修之職。”《花月痕》第八回:“﹝ 痴珠 ﹞弱冠登第,文章丰采,傾動一時。”

納履

(1).穿鞋。《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記》:“彼晨而興,纓冠納履。”《鏡花緣》第八三回:“所以 信陵君 為 侯生 執轡, 張子房 為 圯上老人 納履,後來興王定霸,做出許多事業。”

(2).借指辭別。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屨舄履考》:“古人舄、屨、履至階必脫,唯著韤而入…… 漢 賜劍履上殿,是不賜則不敢著履上殿明矣。諫不行則納履而去。納,結也。” 明 張居正 《答浙江吳巡撫書》:“未有勛庸以報知遇,即納履而去,忠義之士,固如是乎?”

圯橋

指 秦 末 張良 與一老父相遇並受《太公兵法》之橋。事見《史記·留侯世家》。橋後毀廢,故址在今 江蘇省 邳縣 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沂水》:“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 泗 ,謂之 小沂水 。水上有橋, 徐泗 間以為圯,昔 張子房 遇 黃石公 於圯上,即此處也。”因稱此橋為 圯橋 。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懷德公吳明徹墓志銘》:“ 圯橋 取履,早見兵書;竹林逢猿,徧知劒術。” 唐 楊炯 《右將軍魏哲神道碑》:“ 呂望 垂竿於 渭 涘,道峻匡 周 ; 張良 授策於 圯橋 ,功崇佐 漢 。” 唐 李白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詩:“我來 圯橋 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 黃石公 。” 明 李贄 《答袁石公》詩之五:“路逢進履者,定知過 圯橋 。”

遜弟

亦作“ 遜悌 ”。謂敬順兄長。《禮記·祭義下》“朝廷同爵則尚齒” 唐 孔穎達 疏:“是遜弟敬老之道,通達於朝廷矣。” 唐 韓愈 《韓滂墓志銘》:“ 滂 清明遜悌,以敏讀書倍文,功力兼人。” 宋 王安石 《雜詠》之三:“古風知遜悌,班白見尊優。” 明 宋濂 《周節婦傳》:“諸子遜悌,皆有士行,人鹹謂節婦善教所致雲。”

讓位給弟弟。 周太王 欲立幼子 季歷 ,其長子 太伯 、次子 仲雍 同避於 江 南,讓位於 季歷 。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後用以為典。 唐 柳宗元 《天對》:“嗟 伯 之仁,遜弟旅岳, 雍 同度厥義,以嘉 吳國 。”一本作“ 遜季 ”。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乖離

牴觸;背離

禮儀

禮節和儀式

血氣

(1) 血液與氣息;血的氣味

(2) 指血統

(3) 勇氣或血性

有血氣的青年

暴橫

(1).猶橫行。《後漢書·杜詩傳》:“時將軍 蕭廣 放縱兵士,暴橫民間,百姓惶擾。”《南史·黃回傳》:“ 回 同時為將有 南郡 高道慶 ,兇險暴橫,求欲無已,有失其意者,輒加捶拉,往往有死者。” 明 唐順之 《周襄敏公傳》:“﹝公﹞又言中官以迎佛以織造濫討引鹽,暴橫道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 明 ﹞中葉以後,官吏率貪虐,紳士率暴橫,民俗亦率姦盜詐偽,無所不至。”

(2).指橫行不法的人。 宋 葉適 《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伏願陛下正紀綱之所在,絶欺罔於既形……摧折暴橫,以扶善類。”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危亡

接近於滅亡的十分危急的局勢

民族危亡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國語·晉語》

災殃

災難;禍殃

遭災殃

父母

(1)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喪亂

死亡禍亂。後多以形容時勢或政局動亂。《詩·大雅·雲漢》:“天降喪亂,飢饉荐臻。”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涉務》:“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 清 顧炎武 《顧與治詩序》:“晚值喪亂,獨身無子,迫於賦役,困躓以終。” 陳去病 《鑑湖女俠秋瑾傳》:“時天下喪亂,內外交鬨,而中朝政治,日益寙敗。”

朋僚

(1) 同僚

(2) 朋友

自反

(1).反躬自問;自己反省。《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趙岐 註:“縮,義也……自省有義,雖敵家千萬人,我直往突之。” 宋 陳亮 《復呂子陽書》:“凡百不在多言,各以此自反足矣。”

(2).猶自改。 晉 葛洪 《抱朴子·酒誡》:“奔駟不能追既往之悔,思改而無自反之蹊,蓋知者所深防,而愚者所不免也。”《南齊書·劉瓛傳》:“ 袁 褚 諸公,鹹加勸勵,終不能自反也。”

(3).猶自止。《南史·后妃傳上·殷淑儀》:“每寢,先於靈牀酌奠酒飲之,既而慟哭不能自反。”

(4).自行類推。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舊唐書·劉子玄傳》:“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

(5).自相矛盾。 章炳麟 《訄書·訂孔》“ 荀卿 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羣治天下”原註:“《荀子·王制》上言‘道不過 三代 ,法不貳後王。’下言‘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復古。’二義亦非自反。”

(6).自行恢復。《南史·梁紀上·武帝上》:“死者不可復生,刑者無因自反,由此而望滋實,庸可致乎?”

(7).自行回返;自然地折回。 晉 成公綏 《嘯賦》:“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復放。”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 子云 所謂先騁 鄭 衛 之聲,曲終而奏雅者也。” 宋 王安石 《廣西轉運使屯田員外郎蘇君墓志銘》:“惟朝廷幸哀憐愚民,使得自反。”

(8).漢字中有些形聲字,以構成該字之兩單字相切,適為該字的讀音。例如:女、良為“娘”;舍、予為“舒”,欠、金為“欽”之類,稱為“自反”。然此僅為偶合,非一般規律。《北史·齊紀中·廢帝》:“ 天保 元年,立為太子,時年六歲,性敏慧,初學反語,於‘跡’字下註雲‘自反’,時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為“跡”,豈非自反耶?’”

修仁

使用和平方式。《孔叢子·陳士義》:“當今所急,在脩仁尚義,崇德敦禮,以接鄰國而已。”

爭心

爭奪之心;爭鬥之心。《左傳·昭公二十年》:“是以政平而不乾,民無爭心。”《淮南子·說林訓》:“飢馬在廄,寂然無聲;投芻其旁,爭心乃生。” 康有為 《大同書》緒言:“號為承平,其實普天之家室,皆怨氣之沖盈,爭心之觸射,毒於黃霧而塞於寰瀛也。”

早已

(1) 很早就;事情完成很久或時間過去很久

開演時間還沒到,戲院門口早已擠滿了觀眾

(2) 〈方〉∶早前;從前

早已的事,不提了

詩詞推薦

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原文_四戒示諸生·其二·戒鬥狠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