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復的《平陽民杜裕民因買薪得紫石於薪中石有黝理自》
全文:
至心不可求,虛明曠無跡。
應物乃現形,遺影留茲石。
若以色見我,洋海塵三尺。
諸像皆非相,於茲何所得。
參考注釋
至心
最誠摯之心;誠心。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 昭王 築臺以尊 郭隗 , 隗 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齊推女》:“君能至心往求,或冀諧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今且歸去習法,如欲見吾,但至心叩石,自當有人應門與你相見。”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明曠
明亮開闊。 宋 張淏 《雲谷雜記·韓定辭》:“ 洛 下有洞穴,曾有人誤墜於中,因行數里,漸明曠,見有宮殿人物,凡九處。”
無跡
亦作“ 無跡 ”。沒有蹤影;沒有痕跡。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無跡,天工罕代。” 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下》:“﹝ 李惠登 ﹞為政清浄無跡,不求人知。”
見“ 無跡 ”。
李復名句,平陽民杜裕民因買薪得紫石於薪中石有黝理自名句